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产业工人来自农村简称“农民工”。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并在80年代至90年代外出务工的人群,在学术界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是生计型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解决家庭生计问题,所挣的钱用于整个家庭经济开支。他们与之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农民工有明显的代际差异,第二代农民工主要是改善自身处境和个人发展,第三代农民工则越来越多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目前,第一代农民工的年龄都超过50岁,很多仍在外出打工。而高小建属于第三代“人设”融入城市的新一代网红。
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只是只有一个网红“高小健”。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的建设者,要让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红利。能不能开展更多的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县域农民工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维护劳动保障权益,畅通农民工自由流动渠道及其随迁家属权益保障。从就业质量方面,围绕重点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培育就业帮扶车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实以工代赈吸纳农民工占比15%和劳务报酬占比30%的要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
在乡村振兴中,更重要是的提升技能培训质量,鼓励农民工自选机构并垫付培训费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取得证书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继续对帮扶家庭劳动力和农村家庭劳动力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能、新知识能力较差的,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县城取消落户限制,实现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工便捷落户,加快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如此以来,众多不是“高小建”的农民工就会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