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叶永烈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了6年,1963年毕业。
在这六年里,叶永烈可没有闲着,开启了“疯狂投稿”模式,各式各样、包罗万象的豆腐块,在报刊杂志上频繁亮相,据他自己统计,在这六年内,他竟然发表了300多篇文章。
这些文章中,当然主要成份是科学小品,包括他担任主笔的《十万个为什么》。
有意思的是,除了写科普文章之外,他还尝试写民歌。
不过,这个挂着民歌标牌的作品,显然是他自己编的顺口溜,在这些没有任何民间歌谣影子的顺口溜前面,他还大言不惭地署上:“北京大学叶永烈收集整理”。
这就是《前线》杂志1959年第3期上发表的《民歌两首》。
《前线》杂志1958年创刊,是北京市的一本理论刊物,相当于《红旗》杂志,这样的纯理论的刊物,叶永烈也没有放弃“扫刊行动”,足见他的遍洒杨柳水的投稿力度可以称得上横扫六合。
还不错,在目录上可以看到叶永烈的名字。
我们先看看这个伪造的民歌写的是啥?
造化肥
老虎背上打得滚,
半空云中捉得鹰。
决心一下石山崩,
大造化肥把产增。
人到春耕忙不停
月到十五分外明,
人到春耕忙不停。
月亮明来好走路,
春耕忙来为跃进。
可以看出,叶永烈编写的民歌,手法相当的稚嫩,两诗中,他装模作样地模仿民歌的一些基本技巧,但显然他并没有民间生活经历,所以,语句显得相当的生硬而呆板。
在《造化肥》中,叶永烈显然是按照民歌技巧中习惯采用的“原始思维”方式,撷取了一串实物喻象,传递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理念,他设置的意象,都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特异现象,如在老虎背上打滚,在空中捉鹰,把大山炸裂,在这种一连串超人类意象的加持下,“大造化肥”也变得顺理成章了。
在《人到春耕忙不停》中,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设置出自然与社会两个“平行世界的时空”,用“自然时空里的物象”,比兴“社会时空里的现象”。在作者的想象中,既然自然世界里,十五的月亮特别明亮,那么,人类的社会到了春耕特别忙,之间也有着某种关连,但我们知道,这种关联是生拉硬扯的,是人为硬造的关联。
这就像过去我们学语文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类比句,总是觉得怪怪的:“星星因为黑暗的天空,而显得更明亮,人生因为黑暗的衬托,才更加显现光芒。”
这种把自然与社会之间不同质的现象进行类比,并以其作为立论的一种论据,实际上给人的感觉是文过饰非,牵强附会。
其实,星星的明亮,由于黑暗的衬托,与人生的黑暗,完全不是一回事,自然界合理的现象,根本无法对应出现实生活中也能成立。星星明亮得益于黑暗能够成立,但人生的黑暗往往是灭顶之灾,根本不能因为黑暗而衬托出人生的亮色。
《人到春耕忙不停》里,采用的原初意象,是自然界里的客观规律,但这个规律,无法对应出人类社会的忙碌节奏。可以看出,叶永烈在诗中所建立的毫无关联的两种现象的应对关系,是一种生造的不合情理的关系。
两首民歌,都折射出写诗时代的一种时代氛围,就是过分夸耀人类的无限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借助于科幻这一个工具,便能生出那个时代的奇幻景象。
这种景象,在叶永烈所著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也得到了充分凸显与展露。
这部小说完成于1961年,其中提到农厂的未来景观的时候,极大地受到大跃进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想象。
比如农厂里出现的像原始森林一样的庄稼,那棵巨大的犹如参天大树的向日葵,必须用锯子才能切开的超大的西瓜,以及必须依靠升降机才能采摘的玉米株,……这些近乎是大人国的生长景象,恰恰是大跃进时期儿童绘画作品里最常用的想象景观。
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小朋友》杂志里,看到这些“超极生物”的匹配大跃进速度的神奇画面。
《小朋友》1958年22期中的“蔬菜大跃进”,用漫画形式寄托了对蔬菜跃进的梦想,日后叶永烈把这个时代的幻想放到了未来。
《小朋友》1958年24期中,三毛之父张乐平也加入了对“跃进蔬菜”的神话般想象,把大白菜画成了一棵灌木丛。
在1959年第21期上,张乐平再次幻想了比人还大的鲤鱼,这一景象,《小灵通漫游未来》也如法炮制。
《小朋友》1959年第1期上的《丰收杂技团》,已经出现了巨大西瓜的跃进瓜果想象。
这一巨大的西瓜,也出现在《小朋友》杂志1959年21期上。
《小朋友》1959年第3期上还出现了可以当马骑的大白兔,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比人还大的鲤鱼可谓是异曲同工。
《小朋友》1959年第4期上想象的比树还高的棉花,不能不说是催化了叶永烈想象树一样的向日葵的源头前科。
可以看出,叶永烈在这一部分关于植物的想象中,不过是把大跃进时期的夸大式想象,变成了未来社会的一种生物面貌。
而《小灵通漫游未来》里的想象,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在他写于1957年的两首“伪民歌”里已经初露端倪。
民歌中体现出的一种对人的意志的无限夸耀,对时代情境的一种无原则的热烈追捧,都可以看出,叶永烈在跟进时代节奏上的确是不遗余力的,而他的这种追风逐电态度,或许可以在他日后从事纪实文学创作中体现出他的一贯的敏感度与敏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