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潮汕”路上

鹰瞳的世界 2024-11-16 08:24:35

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通知一经发布,近几日,周围友人都欢喜雀跃,春节八天长假江南游更是首选。

潮汕文化▲

潮汕地区一时成了旅游热门地。

潮汕地理概念上指粤东的揭阳、潮州、汕头三市这片地域。这里位于广东的东南部,西北方横贯着由东北到西南的莲花山脉,大大地阻隔了潮汕和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交往,北部横亙着五岭,又隔断了和中原的直接联系。

潮汕地区却有着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

然而,潮汕地区却有着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

这使得整个地区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海既封闭又开放的环境,也因此造就了潮汕独特的文化。到了潮汕地区可以感受到潮州人保守的一面,同时也看到海外潮州人冒险进取的一面,这不能不说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潮汕地区节日狂欢▲

战国中期,越国为楚国所灭。

越王勾践的子孙带领族人移居到东南一带,建立了闽越、瓯越和东越等王国,为当地带来了华夏文化,越人和当地的山民及古海丰人的后代通婚,逐渐繁衍成为后来的潮州人。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潮州地区属南海郡。南海郡经过几次改名后,到了公元五九0年改称循州。潮州的名字首次在历史出现是在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五九一年,循州改名为潮州。

潮州牌坊街▲

潮州地区传承了江浙的稻作文化,以米为大,民生的种种都体现在米食文化中。

因为面对海洋,以大海为家,以鱼虾海产为食,造就潮州的饮食文化是米食文化与海食文化的结合。在一八六0年汕头开埠之前,潮州府统辖潮汕各县,包括了汕头、揭阳等地区,菜式统称为潮州菜。

远眺潮汕▲

公元八一九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至潮州。

韩愈是辽宁人(一说河南),完全不懂远在“蛮夷”的潮州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更是难以适应。韩愈在潮州为官仅八个月,可是对潮州的影响深远。他向朝廷申请恢复乡校,又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办学,多作诗文以提倡文风,关心民生,提倡桑农,赎放奴婢,建堤修渠。中原文化从此进入潮州,亦开启了潮人好学之风。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潮州的米食文化和海食文化得以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潮州风味。

潮州的红桃粿,客家人把米食叫粄▲

潮州菜的一个特色是用料杂而广。

所有天上、地下、海中的生物植物,不论形状多古怪,只要能吃的都可入馔,一为鲜味,二为悭俭,敢吃的程度,或为国人之冠。长长的海岸线为潮州民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出海的渔民要把捕捞到的海产保存,发展出“一鲜、二熟、三晒、四鹹”的方法,例如用盐水炊熟的鱼饭,虾乾鱼干以及制成酱料,成为潮州菜中重要的部分。

潮汕鱼▲

传统潮州菜中的用料往往注重海鲜。

而烹调又以炊(蒸)、煮、炖为主,味道偏淡是潮州菜的特色,以淡出鲜,再由鲜出味,尽量保持原材料的本来味道,而不让过多的调味料把食材的鲜味覆盖。很多潮州菜式都配有一碟蘸料,例如鱼露、普宁豆酱、蒜泥醋、金桔油、韭菜水,食客可自行调校浓淡,令味道更有层次。

潮州美食▲

十九世纪后期,潮汕人开始聚居在香港西环区当搬运苦力。

当时有潮州小贩每天用担挑担着两个竹篮,前篮装鱼饭和鹹杂,后篮是潮州糜(粥),供应同乡们三餐食用。潮语叫这些流动小贩做“担八索”(前四条麻绳,后四条麻绳),也叫做“担篮”;另一说法,潮州人叫吃鱼饭是“拍冷”(粤音:拍呢)。后来香港人由“担篮”或“拍冷”的潮语口音,演变成“打冷”。

走村串巷摇鼓的担八索▲

近几十年,打冷已成为潮菜的卖点,更有专门的打冷店,特色是食物的选择多。

大致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卤水食物,以卤水狮头鹅为主角;第二类是冻蟹和各式鱼饭;第三类是煎炸,有煎蠔烙、水瓜烙、萝卜烙、各式煎粿、炸虾枣蟹枣、炸普宁豆腐;第四类是生醃海产,有生醃膏蟹、生醃狮蚶、生醃虾等等;第五类是预煮的小菜,例如腩肉春菜煲、菜脯椒酱肉、酥煎带鱼、贡菜煮马友、咸菜炆麻鱼等等。

打冷已成为潮菜的卖点▲

打冷吃到最后,是一碗潮州粥。潮州人叫做“糜”。

“糜”是古字,在春秋时代的古书《尔雅‧释言》就解释为“粥、糜也”。最为人知道和吃糜有关的记载大概是出现在《晋书‧惠帝纪》,当时民间生活困苦,不知道民间疾苦的惠帝说“何不吃肉糜?”肉糜就是肉粥,可能是宫廷中很普遍的食物。据说“食糜”一词原来是从中原传到潮州,而潮州人还维持着这中原古老的叫法。

潮州粥▲

吃的重点聊完了,该说几句潮汕文化吧。

除了潮汕地理的概念,还有“潮汕文化”概念,泛指华夏东南之滨,坐落着三座美丽的城市,凤城潮州、鮀城汕头和鹭岛厦门。潮籍作家秦牧有诗云:“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出厦门,过海沧隧道,驶过数不尽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来到面向汕头内海湾的潮汕华侨历史博览中心。只见整栋建筑眺望南中国海,延伸出华侨穿越历史的目光。

潮汕华侨历史博览中心▲

当你步入中央大厅,一艘两层楼高的红头船以熟悉的身姿闯入眼帘。

大气磅礴的展览中心分三层展示潮汕历史和民俗文化。缤纷多彩的嵌瓷,工艺精湛的木雕,有四大名绣美誉的粤绣,灵动多姿的澄海风筝,一件件展品令人刮目之余不得不赞叹潮汕历史与文化之醇厚。

中央大厅的转角▲

其中一面挂满照片的“海外潮人先贤”墙,令人们肃然起敬、驻足良久。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佘有进、陈旭年、林义顺、李伟南、连瀛洲……从历史深处走到眼前,加上天猛公艺术基金创始人陈克湛现场讲解,先贤的事迹瞬间活了起来。一部华侨史,半部潮汕史。近段时间,侨乡汕头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广为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海外潮人先贤”墙▲

二楼展厅外墙上是镇馆之宝——潮汕地区最长画卷《潮汕胜景图》。

这幅长60米的画作,由潮学大师饶宗颐题写名称,笔法苍劲中透着灵动,墨色晕染的潮汕“三江五山”,将我们的目光融入青山绿水流云之中。《潮汕胜景图》,作为宣言,它结束了长久以来关于“潮汕画派”或“岭东画派”的争论。138位画家的画意或画魂留在那里,宣纸彩笔,题款钤印,铁证如山。你还有什么可犹豫可辩难的?而潮汕画家何止成千上万!

《潮汕胜景图》▲

前往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老妈宫戏台。

这座骑楼风格建筑,采用西式卷草窗花浅浮雕、清水红砖墙和彩釉砖,民国气息扑面而来。此处距离见证汕头“百载商埠”历史的“小公园”商业区仅几步之遥,信步前往,随处可见建于上世纪初的骑楼建筑,中西合璧颇有南洋风味。夜幕低垂,红霞满天时,坐于“小公园”中心的中山纪念亭,看彩灯次第亮起,商铺繁华林立,游客交错如织,喝上一杯赫赫有名的“鸭屎香”茶,不知今夕何夕。

老妈宫戏台▲

潮闽方言以“批”称“信”,将家书和汇款凭证同体的“银信合封”称为“侨批”。

侨批大多写给父母妻儿,因按字收费,故多不长,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录着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书写着早期侨民的奋斗与艰辛。一封印度尼西亚华侨的侨批上,以三分之二篇幅写了一个大大的“难”字,谋生之艰,尽在其中。又有一封侨批留10字叮嘱:“见信至切赎回吾女回家。”嘱托妻子勿将女儿卖掉,舐犊之情,锥心之痛尽在“至切”二字间,令人动容。

一封封侨批书信▲

韩江东岸的潮州韩文公祠。

这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迹,依山临水,沿山势拾级而上,一路点缀亭台楼阁,一块块碑铭,或清秀逸俊,或古拙敦厚,诉说着对“百代文宗”韩愈的敬仰,书法大家如赵朴初、刘海粟等人所书匾额抬目即见。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之下,韩江之上,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所谓“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指的就是这座桥。江风飒爽,凭栏远眺,但见长桥卧波,桥上24座亭台楼阁形态各异,翩然起伏。桥中央由18艘木船连接,为便于船舶通行木船会定时移开。笔者出行到那里,不巧台风过境,无法登桥,望桥兴叹之余,不免苦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吧。

潮州广济桥▲

夕阳赴约前,走进不远的潮州古城。

广济门城楼坐落在湘子桥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广济门城楼在眼前巍峨挺立,脚下青石板倒流光阴,一座座牌坊次第穿越双眼,开元寺的香火带来千年祈福。

广济门城楼▲

说到潮汕华侨先贤,不得不提拥有百年历史的陈慈黉家族。

该家族经历百年打拼,成为富甲南洋的豪商巨贾,并曾在新加坡创设陈生利行。有“暹罗米王”之称的陈慈黉,年过耳顺之后返回故乡,在家乡筑桥修路,兴办学校,为乡人敬仰。

陈慈黉故居展览馆▲

当年,我们来到有“潮汕小故宫”之称的陈慈黉故居。

这座自1871年开始经三代人建造的宅邸,糅合传统的“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与西式洋楼,506间厅房铺陈交错,堪称史诗级家族工程。

陈慈黉故居▲

故居外围是荷塘,时至秋末,虽已枯黄,却别有一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致。

过荷塘步入“善居室”,但见厢房仿北京东西宫建筑,四周为双层洋楼,点缀亭台楼阁、西式阳台,又有通廊天桥相连。地面所铺瓷砖式样纷繁,历经百年依然亮丽如新;各式门窗饰以灰塑和彩色玻璃,富丽堂皇。房屋中脊、垂带和厝角头饰有精美嵌瓷,在空中勾勒出迷人彩线。

陈慈黉故居内院▲

提起陈嘉庚,大家不会陌生吧。

但你可知道距狮城万里之遥的厦门大学,屹立着陈嘉庚雕像,还有座“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馆?正是陈嘉庚,这位曾在东南亚打拼出一片天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以“颉颃(xié háng)世界”的宏愿,在百年前建立了这所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

厦门大学”纪念馆及陈嘉庚雕像▲

纪念馆以花岗岩建造,燕尾式脊尾在天空中翘起一股灵动的昂扬。

推开红色木门,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则则史料,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时不时让人发出“啊”的惊叹。展板上,看到南洋华侨中学的身影,张贴着《南洋商报》关于“南侨总会”的报道,转身又见南侨机工照片。展馆里此起彼伏的“啊”感佩着先贤的远见与气魄,也感怀着他们的开拓与奉献。

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眼前徐徐展开▲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出厦大,来到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演武大桥。

于2003年竣工通车的演武大桥演武立交外侧建有演武大桥观景平台,观景平台由三座栈桥和一处观景平台构成。观景平台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平缓地向厦门湾延伸,可观赏轮渡、海沧、鼓浪屿及漳州港之景。

演武大桥▲

傍晚时分,登桥观海,万里夕阳垂映海面。

几天几夜的潮汕行在海风吹拂中落幕,然而华侨先辈在艰苦中搏出路,毕生不忘亲情乡情家国情的精神,伴着夕阳无限,在心中洒下波光粼粼,久不平息。

夕阳无限、波光粼粼▲

结尾处,谈谈笔者印象中潮汕人的习俗。

当地人往往是早上煮一大锅糜,早餐吃热糜,中午吃冷糜,宵夜也要“食夜糜”,吃潮式筵席最后单尾也会以白糜作完结。潮州白糜比广东粥稠,吃糜是用筷子而不用汤匙,糜中的米粒是不会煮到完全烂开溶化,入口柔润而见米粒,还要上面浮起一层半凝的米水才算标准。

各式潮汕糜▲

无论冷吃热吃,进食潮汕粥时会佐以潮州杂鹹小菜,以及各式煎鱼和鱼饭等。

他们把佐粥的杂鹹小菜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材料五花八门,无论是地上长的、树上生的、海里捞的、泥里挖的,都可以醃成鹹杂,款式有好几十种,例如潮菜馆把南姜末醃製的咸菜粒作为开胃小碟。另外一种是潮州泡饭粥,叫做“泡糜”,由米饭加水或汤煮成,在饭汤中放入配料如海产、肉碎同煮,半汤半粥,例如在潮菜馆常见到的方鱼蠔仔肉碎粥。

潮汕粥▲

福建是中国生产蔗糖最早的省份,但在清雍正时期是被潮汕后来居上。

那里成为中国产糖最多的地方,也造就了潮人喜欢吃甜食的习惯。白果芋泥、反沙芋头、水晶包、清心丸、绿豆爽等都是香港人熟悉的潮州甜品,另外还有老婆饼、腐乳饼、绿豆饼、酥糖、花生糖、芝麻条、云片糕及葱糖饼等饼食。

潮汕老婆饼▲

很多人喜欢吃的凉果如嘉应子、甘草榄、五味薑、各式蜜饯等都是潮汕的产物。

这些甜品、饼食、凉果也是当地人喝功夫茶时的茶配。除了甜食外,小食还包括了我们熟悉的牛肉丸、猪肉丸、鱼蛋、糯米猪肠、煎蠔烙、炒粿条等,也会作为饭桌上的菜肴。

当地人喝功夫茶▲

不管是地理概念的潮汕,还是文化源流的潮汕。每次到那里,摄进手机里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瞬时都有近百个赞。

潮汕美?倒也不见得。只是旧物旧景旧俗一经入了镜像,看的是别人故乡,怀的却是个已记忆里的亲切罢了。或许,经年后再回望,我会有另一种全新感觉……

入了镜像的旧物旧景旧俗▲

那是岁月留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寄韩潮州愈》唐: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0 阅读:2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