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听一下小米,一家之言,无法证明对错,当故事听即可;
任何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把线头线尾都拽出来,还是需要多了解一些东西;
这要从上个世纪开始谈起,有两个兄弟,叫陈曾熙和陈曾寿,兄弟俩一起做生意,曾熙是老大,带领企业做大做强;
后来哥哥去世以后,没有把家族的财富传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而是都给了弟弟陈曾寿,人家这个家族在当时与李家齐名,但是并没有因为财产问题而产生家族纠纷,可见家庭的人文理念是有不同的。
后来弟弟带领企业继续做,退休之后,又把财产都传给了两个侄子,也就是陈启宗和陈乐宗兄弟两个。
兄弟俩,一个负责经营地产,一个负责经营创投公司,经营方式也很独到,由于长期混迹于英资财团的圈子里,跟那些人学到了一些观念,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觉得有道理,就照做了,那群英国佬经常分享一些生意经,他们说“正着听反着做”,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比如你看到报纸和新闻不断说,地产市场火爆,于是你摩拳擦掌要入场,这个叫做正着听;什么叫做反着做呢?就是你不能随波逐流跟别人一样大干快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别人快,你要慢,别人多,你要少,别人一个楼盘开发18个月,你就要开发180个月,别人一个楼盘开发耗费成本10亿,你就要耗费50亿甚至百亿,别人一年开发100个盘子,你一年开发一个盘子,所以他领导的地产公司战略定位与别人不同,他只做最顶级地段的顶级物业,而不是大而全的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
这个陈氏兄弟的公司,就是小米除了雷军之外的最大股东,持有小米接近2成。他买小米买了两次,第一次是初创时期,买了500万美元,数量大概是8%的股权,当时小米市值折合人民币计算5亿市值;后来第二次是跟着启明,IDG 等一起再买了一次,这几个大约都是买了9%的股权,当时小米市值折合人民币20亿市值;时间大概是2011年-2012年左右,随后就是2011年8月,小米手机发布,公司开始正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再然后就是2018年,小米上市登录港股市场,开盘价 550亿美元,折合港币的市值大约在 4000亿市值左右。至今6年时间,如今的市值还是在4000亿左右。
那么,小米是否是一个成功的价投案例呢?不能一概而论。
这个要看你在什么样的市值去买他,陈氏兄弟,500万买小米,市值是5亿,后面成长800倍,到4000亿市值,是小米最大的赢家,孙正义买阿里巴巴,10亿市值,后面成长到2万亿市值,也是大赢家。而对于二级市场的交易者来说,这两个公司目前并没有回报率,阿里巴巴2015年在美上市,开盘2000亿美元,到今天10年过去了,市值依旧2000亿美元,收益率为零,阿里在2019年在港上市,开盘3万亿港币,至今五年时间,市值缩水一半,收益率为负50%。
小米和阿里都是好公司,但是他们是不是好资产,这个不是看他们的业绩和收入以及公司的名气,而是看市值位置不同;陈总买小米,5亿市值;启明买小米,20亿市值;孙总买阿里,10亿市值;他们陪伴小米,成为大米,陪伴一个20亿的小米,成为一个4000亿的大米,陪伴小巴巴变成一个巨无巴。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你买一个4000亿的大米,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2000亿的老米;后来老美宣布无限量的宽松,于是市场流动性泛滥,老米扬眉吐气借着鸡血攀升到8000亿,之后加息周期潮水褪去,重回2000亿,再然后宣布造车,借着粉丝和流量热度,现在又回到了4000亿。折腾来折腾去,十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成为典型的鸡肋。
小米和阿里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好公司是有很多的,但是光是好公司是没有意义的,又小又好的公司,才有意义;
格力电器,30亿市值起步;福耀玻璃,15亿市值起步;腾讯QQ,40亿市值上市;茅台66亿起步,汾酒30亿,万华50亿,五粮液100亿起步;东方雨虹10亿市值上市,片仔癀20亿,云南白药20亿,万科10亿上市;恒瑞30亿上市,隆基绿能30亿上市,爱尔眼科50亿,伊利双汇20亿,海尔集团30亿;东方财富 25亿市值起步,比亚迪港股起步30亿市值,白云山同仁堂东阿阿胶,三者都是30亿市值上市起步;
更多的例子大家可以自己看,常识告诉我们,真正的价投成功案例,都是从小到大,这是无数案例证明的东西。
最后用一个万达老王的故事来结尾,老王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一秒钟看透本质的能力,一位年轻人,三番五次找他,浑身激情,想创业,老王说,那行吧,看你这么积极,我们那个青年创业基金本来是有审核要求的,我破例给你免审直接通过,明天让财务转给你300W,那个小伙子说,300个怎么够呢?你起码要给我3个亿。老王回了句经典的话,300万叫创业,3亿,那叫成功人士!你都有3亿了,创什么业?这话用在小米身上应该这样表达,你40亿市值可以叫小米,400亿市值也可以叫小米,你上来就4000亿市值,这还能叫小米么?阿里那就更不提了,上来就万亿市值,连口汤都没得喝了。
有句扎心的话,一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一辈子才能看透本质的人,结果能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