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通缩,从日本经济看通缩对社会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老丁是个生意 2024-02-27 10:42:25

大家好,我是老丁

2024年2月春节期间,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的宏观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0.8%,连续四个月处于负值区间,也创下逾14年来最大同比降幅,上一次数据这样,还是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另一组数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5%,降幅有所收窄。

这样的数据显示出当下的宏观是正处在缺钱的时候。

我们看这种宏观数据,不只看当月,更重要的是看趋势。图中的100那条横线就属于0轴,在100之上的部分就意味着通胀为正,100之下,通胀率为负(如图)。

类似的数据曲线在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也出现过。我们看下图(如图),在日本的1995年前后,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通胀率长期处于零轴附近。

我们再和90年代日本的GDP增速水平对比下。我们看下面两个图,红色线条的是中国今天的GDP增速走势,蓝色线条是日本在90年代的增速水平。我们的经济增速和日本在1988年~1991年的经济增速也是相似的。5%左右

日本,在经济上曾失去过二十年,这一切当然源于日本经济泡沫的崩盘造成的,不过这个不重要。我更关注的是,当日本经济崩盘之后,后续经济常年处于通缩附近的时候,整个社会出现过哪些现象?日本后来走出来时,又有哪些现象?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看看,通缩时期的日本经济。

一、日本通缩时期的现象

日本经济的衰退,源于资产价格高涨之后的快速下坠、价格崩盘带来的结果,本来资产价格的上涨在后期就是由负债推升的,宏观杠杆率的不断攀升,让后面的资产价格已经带有了极大的泡沫。所以当这样一轮资产价格起落之后,资产价格下来了,但是负债也就这样留给了民众,众多个人和机构的“资不抵债”,也就形成了通缩的局面。也就是钱开始变得很值钱了。

在资产崩盘后,日本社会呈现出几种现象:

第一个现象,则是人物阶层和社会角色固化。由于社会机会的缺失,也让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无法实现阶级流动使得是社会氛围变得暮气沉沉。因为各行各业的供需已经基本平衡,所以企业的订单也基本固定,那也就意味着利润的固定,甚至下滑。固定的利润,也让参与社会经营活动的员工和老板,收入也缺乏了增长。

所以,当经济进入到通缩阶段的时候,大家最好也有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预期,就是收入,不再是每年增长了,现在能拿到月薪一万,将来也基本就这样了,如果未来很多年里都还能不变,意味着企业的竞争力还是不错的。

随着这个现象的形成,其实后面的几个现象就也能理解了。所以第二个现象就是居民储蓄率的先升后降,日本的总储蓄率数据的历史最高值出现于1992年三月,达到40.2%。而历史最低值则出现在2014三月,为22.9%。1992年是日本泡沫崩盘之后的第三年,人们由于对资产投资的不信任,所以出现了一段时期高储蓄率的情况。

能够有能力进行储蓄的都是中产和富人,所以随着经济常年的“稳定”,富人的储蓄在增加,可中产因为收入不再增长,所以储蓄在之后的年份当中,也是逐年下滑。

日本的零储蓄家庭在 80 年代初期占比在5%左右,到了2005年却达到了22.8%,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的十几年里,部分中产已经花光了储蓄,而且五分之一的日本家庭每年的收入全部用于生活开支。

所以我们回头看日本的储蓄率数据走势(如图),便能理解,为什么是先升后降的趋势了。

其实日本的储蓄率最低点出现在2014年一季度,也是一件值得探究的话题,因为从2013年开始日本股市开始重新呈现出上涨的状态(如图),可在这之后的很多年份里,其实GDP增速并没有出现太大的起色,只是在零轴附近反复波动。

这个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将来资产价格想要再次出现上涨,不一定需要GDP再次回到高增速。这二者虽然有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经济增速低,资产价格也可以涨。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数据,就是家庭负债占日本GDP的比重(如图),它的最低点出现在2015年年末,至于是不是日本资产价格在2013和2014年的重新上涨,在前期也哺育了负债率的降低,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整体区间上是对应的。还有一点遗憾的是,1997年之前的数据没有找到,而且在论据上日本的金钱流向数据也有所欠缺,所以这个问题也只能做个猜测而已。

可以想象,当企业和员工的收入在很多年里常年维稳时,员工会做出储蓄的动作,其实企业,也会做出符合成本的动作,那就是大量雇佣兼职类的员工。正式工的成本较高,而且由于本职工作收入固定,员工也会开始想从外面额外谋求其他收入来源,所以在经济常年维稳的时候,兼职类工作会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也是情理之中。今天中国的外卖员、保险员、自媒体等很多自由职业者,其实都属于这个行列。这便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现象。

第四个现象,便是人才流向也走向圈层化。这个的意思是,由于企业订单和就业机会的缺失,所以很多企业只有在良好的一二线城市才能获得订单,很多员工也是一样,只有在一二线城市才能获得工作机会。所以中小企业和员工个人便“被迫”留在了大城市,这些收入对于在小城市来说还可以,大城市生活来说,便是“月光”。所以人才的流向,开始越来越走向圈层化,也是日本出现的一个现象。

日本政府将最低生活收入标准设定为年收150万日元,收入低于该标准的群体则属于绝对贫困。可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日本一线城市的绝对贫困率要大于二三线城市,其实也侧面反映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情况,甚至更为严峻,也就是,打工人在一线城市拿的钱不多,但是好在还有工作机会,能吃饱饭,回到了小城市更没机会了。这也是日本都市圈之间的产业集群分化情况,和就业机会的不平衡的现象。

当然,第五个现象,就是收入多的富人,随着收入的慢慢积累,储蓄也会越来越多,收入微薄的人,把钱都花在了日常开支上,也将永远0储蓄。

这五个现象,从日本1990年资产价格崩盘之后,几乎一直持续到2014年前后。24年的时间,普通人在社会上看不到太多的机会。一个成年人黄金工作年龄,也就是30年左右,这意味着,有那么一些人,几乎是完全错过了日本社会的红利阶段。

二、应对通缩

从刚才对日本现象的描述,我们也能获取到一些信息。以此总结出在经济通缩阶段,政府、企业、个人的不同应对方式。

对于政府来说,当经济增速出现放缓,通胀率处于通缩阶段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

个人的收入在很多年的时间若不再增长,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有可以糊口的工作,以此来保障家庭的正常运转。

同时,政府需要不断提升社会的基础福利,并在农村和城镇推广这些福利,以此来保障社会的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

当然,这些都是任重而道远的。解决经济问题,必须瞄准企业发展,日本在经济崩盘之后,社会运转依然维持稳定,这其中有一个原因不得不归功于日本工业企业的稳定。在经济占比中,日本的第二产业常年维持在30%以上,工业的稳定,是因为很多工业的核心技术都落在日本企业手中,如此,产业链上的很多企业便可以留在日本。这也给经济动荡时期的日本,提供了极大的就业保障…所以产业走向高端也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再一条路就是国际扩张,在产能过剩或者企业销路受阻的时候,如果能打开国际市场,也是能够快速消化库存,带来利润的好方法。

对于个人来说,有金钱能力的人当然也是和企业一样,走向高端有壁垒的行业企业,同时走向国际市场,给自己多条出路。

不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有些遥远。老百姓更多能做的,就是增加储蓄,如果不是十拿九稳,就不要大笔的投入去进行创业和投资这种动作,而且工作不要经常换,社会角色和岗位若是越来越走向固定,那还指望和过去一样跳个槽就涨薪,便是对环境的不尊重。

通缩时期,只有钱是最值钱的,如果能够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多学习,在未来倘若能够预判到经济会变好时,提前进行一部分投资,那便是更好的做法…

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很多现象。比如,当人们发现了一座金矿,人们在最开始都会致力于挖金子。慢慢的金子越来越难提炼和寻找,这时候有人会选择放下工具,向挖矿的人来卖水和粮食进行获利,随着金子越来越难挖,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付费教学《如何挖金矿》,这时候,就说明金子已经进入到非常难挖掘的阶段了。慢慢的,走在一线的人们都看清了这个事实,便不再愿意付费。于是,这些教人挖金矿的人,便会从城镇走向农村,教那些完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农民,让他们交钱学“挖金矿”…

所以,普通人能做的,储蓄和工作稳定是其一,还有就是不要被骗了。你想了解的东西,几十一百块的书籍中,大部分都有讲。智商税虽然什么时候都有,但还是希望你付的别太贵。

结尾:

今天再回看日本的这段时期,虽然讲的是现象,但我看到的更多是应对方法。

日本和中国,在宏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日本也是东亚国家,且人口过亿,一些宏观数据情况也存在着相似之处,比如以房地产为首的投资投机资产价格变化,还有人口结构上的数据变化等等。不过,两国在政治、文化、地理、以及人口的绝对值上还是存在着一些的差异的。

所以以邻为鉴,但也避免完全效仿。

未来将会如何,只有走起来之后才能知道….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

0 阅读:0

老丁是个生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