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作为儒家的主张,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中国文化之中。处事不偏颇、分轻重,讲究调和与均衡,进退有度——我以为就为人处事要这样,可没想到深入学习国画后,发现画国画也要如此。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一笑就来分享一下自己学到的内容。
在中国画的世界里,轻重与均衡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概念,它是视觉上的一种感受,就像你看到一斤铁和一斤棉花,虽然重量一样,但铁块体积小、密度大,看起来就“重”些;而棉花呢,蓬松柔软,体积大,就显得“轻”了。在中国画里,这种轻重感可是画家们玩转画面的绝活儿!
比如,画家在处理山水画时,会巧妙利用山石的厚重与流水的轻盈形成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还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韵律美。
再举个例子,黄宾虹老先生画的富春江情景,画面中春水悠悠,远山如黛,而在这一片宁静之中,几只小舟悠然自得。这些小舟虽然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但因为它们在动,有线条的变化,就仿佛在画面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与静止的河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
在民间画诀中,也有“一骑压万山”的说法,就是说的是即便是一匹马和几位骑士,也能在画面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甚至给人以超越庞大山体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动态的事物往往给人一种“重”的感觉,而静态的大山虽然看起来很重,但在视觉上反而可能显得轻一些。
这种“一骑压万山”,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可以把它称为“均衡”。
均衡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它不是简单的对称,就像是以前我们使用的秤,秤砣虽小,但通过调节,可与百斤的物体达成平衡。均衡要求画家在构图时,把各种元素——无论是形态、体积、重量还是色彩——都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达到一种看似随意却暗藏玄机的,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
比如李可染大师的《漓江行舟图》,画面上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两侧是错落有致的房屋,而整个画面的核心却是江心那几只小小的行舟。这几只小舟虽然占据的空间很小,但因为它们处于运动状态,加上线条的巧妙运用,反而成为了画面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起到了平衡整幅作品的关键作用。
总之,中国画中的轻重与均衡,仅是构图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智慧与天赋的结晶。
中国画的创作,也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需要不断地寻找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更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和美的真谛。
所以,一笑希望你哪怕不会画,也要学会欣赏中国画。浸透了中国文化的中国画,能让每一个欣赏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