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初年,京城长安粮价一路攀升,达到了斗米千钱的地步。代宗皇帝深感忧惧,迫切希望充实国库,稳定天下局势。
这时他想起了刘晏。
刘晏是一位真正的奇才,《三字经》里曾有一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说的就是此人。他少年时就是神童,成年后不仅有着仿佛用不尽的精力和智慧,而且灵活变通的本事始终无人能及。
他的特长是理财,自唐肃宗在位时便在度支这一行里摸爬滚打,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有人私下戏称他为掌管天下钱粮的“财神”。
代宗皇帝正需要这样的财神,于是他于公元762年任命刘晏为东都、河南、江淮租庸、盐铁、常平使,与第五琦(这是个人名,复姓第五)分管天下财赋。
由这一天开始,46岁的刘晏成了名副其实的“活财神”。上任之后,人到中年的仅仅做了三项改革,便让代宗皇帝笑逐颜开了。
第一项改革是分段运输。
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各有特点,水运条件各不相同,江淮船舶由运河入汴后就难以适应了,因此翻船沉船的事故屡有发生。
为此,必须根据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建造相应的船舶,训练船夫和押运的士兵。每一河段均设置临河仓库,用于前一河段到下一河段的粮食中转。
分段运输法实行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从江淮运粮到京城,每年多达一百一十万石,没有一升一斗沉入水中。
京城的粮食供应有了保障,粮价自然回落,刘晏的名字在关中不胫而走。
第二项改革是整顿盐税,实行平准法。
当时国家的赋税满足不了军队和政府的需求,刘晏便在盐税方面做起了文章。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利于对全国盐业的管理,刘晏果断精简盐吏,仅在产盐区设置相关官员,由他们专管收购,然后交由商贩转卖到全国各地,国家从中抽取盐税。
对于那些远离产盐地的地区,采取由官府贮盐应急的办法,一旦盐价上涨,官府即将存货低价出售,以平抑盐价。这就是“常平盐”的含义。
刘晏改革盐税法,收效亦极显著。
在此之前,官府在江淮一带经营食盐,每年仅得盐税四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年利润上升十倍有余,达到了六百余万缗!
百姓不再缺粮少盐,国库变得日益充实,“财神”刘晏的名字不再局限于关中,而是在江南塞北、东海西域同时响亮起来。
第三项改革是设立“物价快递及预测”制度。
刘晏常用重金招募一些善于奔走和观察的人才,在各地设置物价传递站,收集物价情况。
这样一来,各地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流通等方面的消息,都能及时向刘晏汇集,再经调剂平衡,国家能从中获利,而各地也不致出现物价悬殊的现象。
刘晏还发现,物价的大规模变动虽因天灾而起,说到底还是政府缺乏有效的控制。
为此他在各地设置知院官,每月定期把雨雪丰歉的情况汇报上来,丰收时由官府稍或转高于时价购进粮食,灾年则稍低于时价出售给百姓,或者将这些粮食从受灾地区的百姓手中换来日用杂货,运到丰收地区卖掉。
总之环环相扣,不使粮价失去控制及尽可能让灾民远离饥饿和死亡。
一个重大的事实足以显示出刘晏该项努力的成就,那就是大历年间唐代人口的稳步增长。
可惜的是,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刘晏因被奸臣陷害而死于非命。
但人们永远难以忘记,正是这位人世间的活财神保证了国家受益,百姓受惠,是他让大小仓库及形形色色的钱柜达到了形式和实质的高度统一。刘晏才是当之无愧的财神。
参考资料:《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武汉大学出版社)、《唐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