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蔚县。
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这里自古风云起伏之地,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朴雄浑的景观。一起来看看蔚县最美5大古村落!
1 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南留庄村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位于张家口蔚县南留庄镇。走进南留庄,建筑考究、颇显规模的民居街道让人心生感叹。村堡内有东西三道街、南北六道巷。除了民宅外,古建筑还有戏台、庙宇、文武学堂、店铺、碾房、马房等。其中,最独特的要数门家九连环宅院。
一个村庄凝聚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同时也铭刻着一段关南人在塞北的创业史。六百年前,门氏家族的繁盛成就了一个村庄的辉煌。保留至今的古建筑还在述说着世事沧桑,供今人追忆回味,品味一座村落厚重底蕴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感叹那份渐渐消逝的苍凉。
2 张家口市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位于张家口蔚县涌泉庄乡。高大的砖石券堡门上方镶扇面形石匾,浮雕楷书“北方城”。一条南北纵轴线是城内的主街区,沿着这条主街道,东西有主巷三条,构成了“丰”字形的建筑格局,在“丰”字形古街道周围,分布着明、清古民居。
据记载,该村堡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北方城古堡格局保存完整,具有古边塞地区“有村就有堡,有堡就有庙,有庙就有戏楼”的地方特色。城堡四角有高大的角台,台上原筑有硬山顶角楼,面宽、进深均为一间,南墙二角楼坐北朝南,北墙二角楼坐南朝北,供平时打更报时、瞭望敌情,还兼防守功能。
3 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村
北官堡位于河北省蔚县暖泉镇东北部,是暖泉三堡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由于明代实行军屯制度,蔚县境内大量兴建堡,北官堡就建于当时,现存比较完好的高大歇山式堡门楼显示出其浓厚的军事气息。堡内的卢家小堡是暖泉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其与北官堡又形成了蔚州古堡的一大特色“堡套堡”。
北官堡属官堡,堡门雄伟庄严,砖垒的城台上有一座飞檐翘首的门楼,看上去更像一座城门,堡门楼上便是魁星阁,门前还有一个小广场。这里供奉的魁星手中拿一支朱笔,指向堡内。民间传说,魁星的笔点到那里,那里就出文人状元,即寓意“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据记载,北官堡于1179—1198年间建村。当地有先建卢家小堡,后建北官堡之说。北官堡内一地势较高的坡地上,有十几家古民居,就是卢家小堡,是暖泉古镇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
北官堡属典型的独门堡,即开一个堡门。街道呈“主”字形结构,高大的堡门楼是“主”字的一点,穿过堡门,从南向北,是一条笔直的主街,街的尽头是真武庙,面对堡门,保佑着城池内的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街道两侧民居呈鱼骨状分布。
北官堡的另一特色建筑是保存完好的地下古堡。位于卢家小堡下方,地下古堡有起居室、会议室、仓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时隔数百年依旧保存完好。
北官堡不仅有古老的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古韵民俗。其独特的社火民俗文化——“打树花”,使北官堡在我国北方旅游界享有盛名,被称为“天下奇绝”的“打树花”这一社火民俗活动就起源于北官堡。“打树花”是暖泉镇北官堡古老文化遗存中独具魅力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相传早在500多年前,北官堡表演者用特制木勺将1600℃左右的铁水用力泼洒到古城墙上,铁水遇冷瞬时迸溅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因而称之为“打树花”。关于“打树花”由来的版本与暖泉镇古代贸易集散地发达的铸造业和有众多的铁匠作坊有关。
4 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西古堡村
西古堡村位于壶流河盆地西部,恒山山口处。受壶流河水滋润,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的重要通道。明朝末期,四方而来的老百姓选择在这里生活,其中以山西人居多。
西古堡村为暖泉镇三堡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两座瓮城的古村落。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瓮城平面均为正方形,布局对称。居民就地取材,用黄土夯成土城墙,一般堡墙高6米,城墙高10米,进一步提高了城门的安全性。
村内有一条青石铺成的南北向主街,东西向有三条巷子,东南方向还有一口官井,整体形成了“国”字形的村落防御格局。古堡复杂的路网起到迷惑和震慑的作用,一旦敌人进攻古堡,守军可以通过开展巷战牵制敌人,保存实力,等待援兵。古堡东、西、南三面堡墙根有一圈小路,不仅可以避免堡墙坍塌或滑坡造成的房屋损坏,还可以在敌人进攻时,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守卫人员调动和运输供给。
村内有180多座传统院落,包括东楼房院、董家祠堂、苍竹轩,以及一处九连环院落“西大院”。其中,东楼房院是北方一代富商董汝翠的住宅,建于清朝初期,是暖泉镇现存规模最大的院落。东楼房院为四进院落,中轴线深长,由南至北的院落进深逐步扩大,反映了传统建筑以北为尊和注重等级的观念。
5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上苏庄,位于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东南山脚下,是宋家庄镇辖区中最为古老,且民风淳朴、民俗独特的一个较大村堡。
北魏时期上苏庄村已经是蔚县境内一个人丁兴旺、生活富庶的村庄了。但是之前村址不在现在的庄堡之上,而在村西的西洼之处,村名也不叫上苏庄,则叫“底村”。那时候的“底村”,在东南山峦草本茂密、鸟兽成群的原始森林的掩映下,仰承北口峪和水峪两大峪口的两股山泉溪流的滋润,人们每年都能丰衣足食,乐享太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草木疏了,山泉浑了。山洪的屡屡爆发,时时威胁着“底村”从们的居住安全。于是,他们请来风水先生在村东高处选了新的村址,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建起庄堡,取名“上苏庄”,“上”与原来的“底”相对,取“上走”之意,“苏”取万物复苏之意,希望新的庄堡能为全村人再造辉煌。
上苏庄的建立,至今已有450多年,堡墙、堡门和堡内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俯视上苏庄古堡其形状恰似打击乐器的镛锣模样(用木框做架,界成若干方格,方格内挂有小铜锣)。东西南北交错的街道是镛锣的框架,一幢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好象一只只镛锣挂于框架之上。所能,上苏庄堡也叫“镛锣堡”。堡内明代四合院建有44所,清代四合院建有22所。这些四合院除了都有明清两代民居建筑风格处,独特的是每个四合院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的是连环院,有的是里外院,有的设有过厅,有的建有前廊,有的青砖灰瓦朴实无华,有的雕梁画栋雄宏豪大……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赵家院落的二门内还建有“仪门”(迎接贵宾的门,平时不开,来人绕行两边。女眷更不能从此门经过)。这在明清时代普通居民建筑中是很少见的设置,很有保护价值。
虽然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上苏庄古堡中这些“镛锣”般布局的四合院大部分还保存较好,而今仍有人家在里面安居生息。
大概是受“底村”时水患的启迪,上苏庄堡内的地形东高西低,落差很大,条条街巷又用山石铺就,泄洪十分方便。无论是大雨小雨只要一落地,很快僦顺势流出堡外。每逢雨天,街巷中的流水通过一块块山石铺就的台阶式路面,总会发出哗哗啦啦悦耳动听的响声。因此,人们又反上苏庄堡内街道叫作“响堂街”。“响堂”是这一带百姓对演奏音乐的厅堂的方言俗称。也就是说,雨天落下的流水在上苏庄堡内街道上有声有色的流淌,宛如是在演奏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故曰“响堂街”。这“镛锣”堡的设计,“响堂”街的形容,为上苏庄村堡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暇想.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