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明白”的武将尉迟恭,深受李世民信任,他最终结局如何?

素戈儿 2024-11-13 16:41:23

如果说,唐代活得最明白的大臣是李泌,活得最明白的诗人为白居易,那么,活得最明白的武将,莫过于这位尉迟敬德了。

要论这这个人,李泌实在了不起,自始至终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明白是属于智慧型的。

而白居易,就略微逊色了,是经过挫折和跌宕后,才找好自己的位置,这种于迷失中得来的明白,是属于觉悟型的。

至于武将尉迟敬德,则完全属于不得不明白的明白——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明白,也比不明白要强上百倍。

尉迟敬德,即尉迟恭,山两朔县人,起家于河中。

隋大业年末到唐贞观年初,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数得过来的各路诸侯,数不过来的瓦岗好汉,无不各霸一方,自立为王。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两军战于柏壁。刘武周部金刚大败,遂率余部投奔突厥。

尉迟恭看不起这位老上级巴结讨好胡人.未随之而去,固守介休,收拾残部,按兵不动。

尉迟恭并非一般行伍出身般只知打杀,他一有政治头脑,擅长分析形势;二有战略眼光,懂得何去何从。

可举目天下,豪杰蜂起,到底哪一路是明日的“希望之星”呢?看来看去,尉迟恭认准了秦王李世民,遂投奔而去。

作为降将来到唐营,可想而知,受到排斥和不被信任,再正常不过了。

第一,他是刘武周的旧部;第二,与他一起投诚的降将,相继叛逃;第三,既然早晚要走,不如先下手为强.李世民旧部建议将他杀掉,以免养虎遗患。

知人识人,是有远见的领袖必备的品质。

李世民对尉迟恭深信不疑,否决了部下提议,因他看出那些瓦岗山寨的草莽英雄,都非成事之辈,而尉迟恭选择归顺于他,说明此人头脑清醒,方向明确。

于是,李世民深夜走访,给尉迟恭带来马匹和金银,并说:你愿意走,我资助你;你愿意留,我们是朋友。

听了这番话,尉迟恭从此便铁了心跟随李世民。

尉迟能征惯战,英勇彪悍,练就了一手在沙场厮杀的绝活。

李渊了解儿子有万夫不当之勇,也了解尉迟恭,最终还是拍板了这场友谊赛。

双方策马入场时,看到尉迟恭高头大马,气壮山河的威武气概,众人皆喝彩。

而尤令李渊惊讶的是,尉迟恭将其长矛前端锋利无比的锐刺拔掉,包上一小袋白粉——此为何意?尉迟恭回答,我怕~旦失控,悔之晚矣!李元吉脾气暴躁,哪听得下这番藐视的话,不由分说,拍马就刺将过来,抢得先机。

结果,大战数十回合,尉迟恭毫发未伤,而李元吉的护心甲上却留下数点白色粉末。

尉迟恭一声大吼,李元吉步法大乱,手中之稍竟被夺走。

李世民在一次打猎中,恰遇王世充的一彪兵马,亦亏了尉迟敬德出手相助,才得以冲出重围。

这一次救主行为,既报了知遇之恩,也使秦王部下相信了尉迟的忠诚。

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尉迟敬德更是起了推进器的作用。

杀弟逼父,对李世民来说是痛苦的决定,考虑实力,考虑舆论,考虑亲情,犹豫迟疑,下不了决心。

如果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第一主角的话,那么尉迟恭则是名符其实的第一配角。

这场大唐帝国接班人的争夺战可谓惊心动魄。

在李世民与李元吉激烈搏杀的危急存亡关头,尾随秦王的尉迟恭,在至少十米开外处,拈弓搭箭,李元吉应声倒地。

之前进宫的李建成,则被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击毙。

在海子里游船上的老爷子李渊,正与群臣商讨如何解决这三兄弟的尖锐矛盾而不得其法之时,没想到李世民下此毒手。

更重要的,是这场政变使得唐高祖李渊乖乖让位:“时帝泛舟海池,王命敬德往侍,不解甲趋行在侧。

李渊知道,这个杀红了眼的尉迟恭,必是这次政变的武装力量总指挥,无奈之下,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实,退作太上皇。

李世民从此登上大位,开始他的贞观之治。

尉迟恭这位为李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获得了极其尊崇的地位。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功臣通常是不大好当的:第一,功高震主,皇帝早晚要排除掉你;第二,居功自傲,皇帝不会永远庇护你;第三,辉煌不再,皇帝未必总是需要你;第四,老本吃光,到时就别怪圣上不念旧情了。

因此,功臣通常难以“善终”。

尉迟敬德同样逃脱不了这样的“潜规则”。

三年,出为襄州都督”,他与历代居功自傲的臣下一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在出生地举行宴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

宴会上,尉迟恭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汝有何功?合坐我上!”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过来劝解了几句,“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结果道宗的一只眼睛险些被打瞎。

事情闹大了,李世民很不高兴,宴会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结束了。

但李世民到底有修养,对尉迟敬德的处理,与刘邦和朱元璋不同。

他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两人又有一次谈话。

皇帝一句貌似漫不经心的玩笑,却如同一记重锤,砸在尉迟恭心中。

此后这位老兄像变了一个人,“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有如此“明智”的皇帝,才会有如此“顺达”的臣下。

此后,尉迟恭只是讲究享受,追求快乐,对政治、权力采取绝对疏离的政策,闭门杜客,自我隔绝,甚至到了“声色是娱,犬马是好,志衰意惰”的地步——李世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明白得不容易,但终于还是明白了。

公元658年,尉迟恭老病而死,终年74岁。

但这种在强大压力下的明白,无论对施压者还是对被压者来说,是很难达到两厢满意,臻于圆满的地步的。

因为只要是压力,不管大和小、轻与重,对被压者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因此,施压的一方,要考虑如何使压力处于一种临界状态,既不至于被压者承受不住而崩溃,又不至于压力不够而不起作用;被压的一方,也需要在可接受的程度下,释放自我能量,消解反作用力。

这一点,施压者李世民只是想要被压者懂得,并不是要他的命,要命要比施压容易得多。

被压者尉迟恭也终于明白,功臣如工具,用的时候是功臣,不用的时候就不是功臣。

没有一个永远用得着的功臣,也没有一个永远离不开功臣的皇帝。

参透了这一点,尉迟敬德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清醒头脑和战略眼光,极具政治智慧和存身韬养的军事家。

0 阅读:9

素戈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