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运,寒暑迭更,万物生息,皆循天道之常。昔者,古人仰观星辰,俯察地理,以察岁时之变,遂立二十四节气,以纪时序之迁,而万物生长收藏,皆由此而定矣。今论立冬,乃冬季之始,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其义深矣,其象昭然。
昔者黄帝始制历法,以定岁时,而后世因之,损益有度。至战国之时,历法纷呈,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是为“古六历”,皆以四分历为本,而岁首各异。然欲精察时序之变,必求于节气之微。故古人创二十四节气,以应天道之运行,而万物之生长收藏,皆由此而可知矣。
立冬者,冬季之始,生气闭蓄,万物休养之时也。斗柄西北指,太阳黄经至于二百二十五度,于是时,公历之十一月七日或八日,节气之交,而冬季之始矣。夫“立”,建始之义;“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是时,秋气已尽,寒气初凝,万物皆入于休养、收藏之境,以待来春之复苏。
观气候之变,立冬之前,秋雨萧瑟,干燥少雨;立冬之后,则阴雨连绵,寒气逼人,冬季之气候,由此而显矣。故曰:立冬者,秋季之终,冬季之始,气候之变,亦由此而分矣。
季节之划分,有二法焉:一曰节气法,一曰气温法。中国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之“立冬”为冬季之始,此节气法也。节气法之冬季,万物皆入于休养、收藏之境,以示天道之常,万物之性也。而气温法者,则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日稳定降至于十度以下为冬季之始,此以气温之变,定季节之更也。气温法之冬季,寒气逼人,万物皆受其寒,以示天气之寒冷矣。
立冬之时,有三候焉: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水始冰者,寒气初凝,水渐成冰也;地始冻者,寒气深入,土地亦冻矣;雉入大水为蜃者,雉乃野鸡之类,蜃乃大蛤之属,立冬之后,野鸡之类渐稀,而海边可见大蛤之壳,其线条颜色与野鸡相似,故古人以为雉入大水化为蜃矣。此三候者,皆示立冬之后,寒气日增,万物皆受其影响也。
立冬之节,农事亦忙。浇冬水以润土壤,冬耕以待来春,积肥以养地力,皆此时之要务也。夫农事者,国之根本,而立冬之时,正宜备耕蓄力,以待来年之丰收也。
且立冬,亦为中国民间之重要时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者,享受丰收、休养生息之时也。故立冬之日,民间多有祭祖、饮宴、迎冬之俗,以示对先祖之敬仰,对岁月之珍视也。而食俗之中,饺子、甘蔗、生葱之类,皆寓意吉祥,以示对冬季之欢迎与期盼也。
立冬者,冬季之始,亦四立之一也。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之生长收藏,皆由此而定矣。夫“冬”者,甲骨文中象绳结两端,示周期之终,本义为终结之“终”也。商朝之时,一年唯春秋两季,周朝而后,始分春夏秋冬四季。春秋之后,“冬”与“终”分化,“冬”字始专表冬季之义矣。
观历史之变迁,节气之确立,皆古人智慧之结晶也。二十四节气之形成,历经漫长岁月,而始得完备。今人当珍视此传统,以承先人之遗训,而继往开来也。
今岁甲辰,立冬之日,将至于公历十一月七日,农历十月初七也。是时,冬季之始,万物皆入于休养之境。吾辈当以此为鉴,知天命之不可违,顺天时以养生息,而万物之生长收藏,皆可得其宜矣。
是以作文以记之,名曰《立冬序》。吾辈能顺应天道,珍视岁时之变,而万物之生长收藏,皆得其自然之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