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中国春秋时期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前685年,管仲被齐桓公拜为相国,总领齐国军政大权。
管仲在齐国主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使齐国迅速崛起为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本人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伟大业。
管仲的很多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上开创盐铁专卖之先河,实行“相地而衰征”,通过土地私有化,首创农业税,利用贸易战打击诸侯对手。
政治上划分士、农、工、商等阶层,加强行政管理,以政绩考核选拔人才,打破世卿世禄,对外政策上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
可以说,在奴隶制社会晚期的春秋时期,管仲改革具有超前划时代意义,管仲本人也被称为华夏第一相。
管仲的逆袭:从逃兵、敌对小人到一代国相管仲,姓姬,管氏,名夷吾,周穆王的后代,不过由于家道中落,管仲为了谋生只能做了一名商人。
不过年轻时的管仲无论从形象还是经历实在与一代国师沾不上边。
他与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配利润时总是以照顾家中老母为由多分多拿,做买卖出主意也经常赔。有了一些出仕的机会也把握不住,甚至上战场还当逃兵。
但即便如此,鲍叔牙始终觉得他将来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事实证明鲍叔牙确实没看走眼。
经商期间,管仲游历过许多地方,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见过许多世面,他的目标也绝非是一介商人,对于生意好坏他也不是那么在乎。
后来他凭借努力,成功成为齐国公子纠的幕僚,而好友鲍叔牙则成为公子小白的幕僚,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当时的齐襄公性情暴虐,管仲为了保护公子纠便护送其逃到鲁国去躲避,小白逃到莒国。
前686年,齐襄公被杀,齐国内乱,国君位置空悬,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都想方设法回国夺取国君的宝座。
由于公子小白先行一步,管仲便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人在半路截击小白,管仲在小白接近时,亲自搭箭射向小白,小白应声倒下。
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就率军回去,不紧不慢的和公子纠往齐国赶。
但管仲没想到小白只是被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当管仲等人来到临淄时,才发现小白已经成为新国君,管仲只能逃回鲁国。
前685年,齐桓公急需有才干的人辅政,当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鲍叔牙,但鲍叔牙举荐管仲。
可作为曾经要杀死自己的政敌,齐桓公多少有些犹豫,但鲍叔牙坚持若要齐国称霸,必用管仲为相。
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不惜以大兵压境鲁国,逼迫其交回管仲。管仲回国后,齐桓公与其交谈甚是投机,不久拜为相国,并称其为“仲父”,主导齐国改革。
齐桓公刚继位便拜管仲为相,这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在群臣看来,管仲在此之前干啥啥不行,贪诈第一名,这样的人怎么会把国家交到他手上。
可齐桓公却力排众议,硬是把管仲扶到相国的位置上,而实践证明,齐桓公的押宝押的非常准确。
管仲改革,商人治国的先进典范管仲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渡的变革时期,各种思想不断碰撞激荡。
管仲是吹响封建化改革的第一人,在他的改革中,经济政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管仲看来,想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得有钱,那么钱从哪来?
正常来讲自然是税收,但所谓“民予则喜,夺则怒”,税收本就是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点。
如果简单粗暴的征税势必引发民众反弹,最好的方式是“取之于无形”,这是管仲较历史上其他国家管理者高明的地方。
具体做法就是实行盐铁专卖,通过官营的方式垄断盐和铁这两项最重要的资源,民众可以生产,但销售全部由官府掌握。
要知道,齐国濒临大海,盛产食盐,通过盐业国有化将会极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这样的创收方式要比扩大税收实惠得多,通过盐铁专卖卡住百姓日常刚需,做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
管仲首开盐铁专卖,此后绵延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经济保障。
第二项改革是“相地而衰征”,简单理解就是土地私有化,周朝以来实行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所谓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百姓使用,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对土地不得转让、买卖,只有使用权,还要定期缴纳贡赋。
后来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春秋时期战乱频仍,农民对公田上消极怠工,应付了事,出现“公田不治”、“田在草间”的荒凉景象。
管仲的改革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他把公田分配给农户耕种,将集体劳动变为个体独立经营,农民把一部分收获物交给政府,其余部分留给自己。同时按照田地质量的好坏,设置不同的税率。
管仲的农业改革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力,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项改革是刺激消费,一直以来,人们一直视节俭为美德,反对奢靡浪费。
但管仲的观点恰恰相反,他鼓励人们去消费,尤其是富人,管仲认为,如果不去消费,必然会影响商品生产和流通,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只有扩大消费,才能让穷人有更多收入,反之,如果拿钱粮直接救济穷人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为此管仲带头奢侈消费,出门豪车骏马,回家鼓乐开道,达到“其侈逼上”、“富拟于公室”的程度,同时他号召富人大把花钱,吃穿住行必须都是最好的。
当然,管仲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有钱赚,使国民富裕起来,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目的。
除了上述改革外,管仲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利用贸易战打击别国对手的政治家。
为了打击楚国,管仲一面派人到高价收购楚国特产的鹿,于是楚国上上下下都开始养鹿,另一面管仲又派人悄悄地在楚国民间收购粮食。
就在楚国忙于养鹿,错过农时的档口,管仲断绝买鹿,楚国人赔了个底朝天。
而平时储备的粮食又都卖给了齐国,导致本国米价疯涨,社会秩序出现动荡,最终向齐国屈服。
管仲又把对付楚国的招数用在鲁国身上,过去齐鲁两国并列,实力均衡。
管仲为了削弱鲁国,他要求齐国权贵必须穿鲁国生产的绨衣,鲁国也是狠赚了一笔。
与此同时,齐国并没有收手的意思,而是以上率下,继续大买特买,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绨衣利润节节攀升。
很多鲁国人放弃农耕,改行织绨,用赚来的高额利润购买便宜的粮食,就这样有来有去一年多,鲁国基本失去自主产粮的能力。
管仲当即下令不再进口鲁国绨衣,鲁国织绨产业顿时陷入困顿,再加上缺少粮食储备,导致粮价迅速飙升,很多农民因此破产,鲁国经济几乎崩溃,从此走向衰落。
而齐国未发一兵一卒,仅通过贸易战便取代鲁国成为东方第一霸主。
综上,管仲的改革具有极大超前性和先进性,而且都能落地生根,尤其是其农业改革颇有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的意思。
管仲助力齐国霸业腾飞管仲改革的目标是富国强兵,除了经济改革,还着手实施政治和军事改革。
政治上,管仲创新人才选拔制度,根据实际政绩选拔任命官员。
只要能力出众,便可一路升为上卿,打破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通过扩大人才来源,使之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其次,管仲改革行政管理系统,将国家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官员管理。
此举扫清奴隶制早期部落管理残余,使社会分工结构更加精细化,奠定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阶级层次。
在军事上,管仲实行社会工作与战斗相结合的军事体制,除了工商阶层,其余阶层民众在春秋农闲时期均需参加军事演习和战斗演练。
这样一来,百姓农忙耕种,农闲参军,亦兵亦农,使齐国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队储备,管仲的这种做法为曹操的屯田制和唐朝初期的府兵制提供了很好的先鉴。
经过管仲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不过齐国并未因此穷兵黩武。
按照管仲的对外战略,齐国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因为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周天子尚为天下共主,余威犹存。
齐桓公借维护周天子权威之名在几十年里九合诸侯,对不尊重周天子及不参加会盟的楚国、郑国等大国予以征伐。
同时还以保护燕国为名北上攻打夷狄,之后凡是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齐桓公都会过问制止,管仲的外交战略也获得很大成功,齐桓公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而管仲的改革之所以伟大在于前无古人,引领了之后数百年间的变革,正如孔子所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