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学良看到张作霖被炸死的影像后是何反应?连叹三次:日军不智

同巍聊历史 2024-03-27 10:33:58

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纪录片的拍摄现场,张学良坐在镜头前,面前播放着他父亲张作霖被炸死的影像。

他沉默许久,叹了口气,说道:

“我认为日本人是不智的,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炸死父亲。”

他坐在那里,反复说着这句话,声音也带着几分颤抖,仿佛在寻找着答案,又像是在诉说着心中的无尽哀思。

每看一次视频,老人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那些痛苦的回忆仿佛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让他心如刀绞。

那么,为何张学良会认为日军炸死张作霖是不智之举呢?

而在张作霖离世之后,年轻的张学良为何不对日军复仇,又是如何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变的呢?

种种谜团,都随着张学良在镜头前的讲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世纪行过,张学良传

2000年7月3日晚七点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播放了一部名为《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的纪录片。

在被蒋介石软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后,张学良已年近百岁高龄。虽然他已在美国的檀香山享受着自由的生活,但仍与故乡的白山黑水天涯路远。

但随着纪录片的开播,离乡六十载的少帅的身影,终于跨越重洋,再度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

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无数观众纷纷致电节目组,热切呼吁重播这部纪录片。

这一热潮,不仅让纪录片本身成为继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隆重上市之后的又一热门话题,更让张学良这位传奇人物以新的姿态再次站在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那么,这部纪录片为何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让社会各界都为之动容?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纪录片导演郭冠英与张学良相交已久。自张学良解除封禁之后,两人时常促膝长谈,张学良向郭冠英娓娓道来那六十载的沧桑往事。

在听完张学良的叙述后,郭冠英深受触动,决定为这位传奇人物拍摄一部纪录片,鼓励他敞开心扉,表达心中所想。

张学良也很爽快地答应了郭冠英的合作。

年近百岁的张学良在镜头前缓缓坐下,开始了纪录片的录制。

镜头前,张学良老先生钳口逾半世纪后,终于亲自述说起他一生的传奇经历。

从白山黑水的故乡,到国难家仇的沉痛;从西安事变的重大抉择,到追寻真自由的漫长旅程。

话语略带沧桑,却尽显锋芒。

1993年,《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拍摄与剪辑工作完毕。

正当播放事宜即将提上日程之际,郭冠英的合作伙伴王念慈却提出一个颇具见地的观点:

她主张在张学良百年之后,再公开播放这部影片,以赋予其更为厚重的历史意义。

(张学良剧照)

2000年5月20日,凤凰台的时事评论员曹景行赴台采访选举盛况,偶然间得知TVBS电视台将于六月播放四集纪录片《世纪行过》。

据闻,这部纪录片史料详实,涵盖众多重要历史人物,且因播映之时,众多被采访对象已离世,更显其珍贵。

其中,东北大学秘书长宁恩承、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以及刘鸣九、沈醉等均已辞世。

最令人痛惜的是,赵四小姐也在2000年6月22日于夏威夷檀香山离世,未能等到影片放映。

那么,究竟是何缘由,让这部纪录片选择在凤凰卫视播出?

购采缘由,珍贵影像

“这么珍贵的历史镜头,这么重要的重要的纪实采访,要是能在凤凰台卫视播出,让广大电视观众共同享受这份视觉盛宴,那该是何等的盛况!”

想到这里,曹景行立马展开行动。

(郭冠英与张学良)

通过媒体朋友的牵线搭桥,他成功联络上纪录片制作人郭冠英。

经过一番精心洽谈,曹景行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并请求购买。

上级领导也敏锐地察觉到这部影片潜在的播放价值,果断决定购买。

虽然纪录片的价格高达新台币150万,创下凤凰卫视中文台购片史上的新高,但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是物超所值的投资。

签约后,凤凰卫视严格遵守制作公司的要求,四集纪录片未经任何剪辑和修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同时,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凤凰卫视还精心制作了一集特别节目。

在这一集中,曹景行亲自出马,邀请了纪录片制作人郭冠英、张学良的侄女张允冲,以及西安事变与张学良研究所的学者米先生,共同座谈张学良这位传奇人物的精彩一生。

2000年7月3日,《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上映。

在纪录片正式播放之前,社会上对于张学良与其父张作霖的关系的普遍认知是“老子英雄儿混蛋”。

这种评价显然带有些许偏见和误解。

特别是张作霖遭遇不幸、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学良因未发一枪一弹而致使东北被关东军轻易占领,这一行为更是备受诟病。

然而,纪录片中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呈现。

这一天,导演组整理了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的影视资料,这份珍贵的影像资料首次展现在张学良面前。

对于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而言,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父亲遭遇不幸的瞬间。

他看着屏幕,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口中反复念叨着:

“日本人炸死父亲,是不智的!”

在张学良情绪稍微平复之后,导演组询问起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

那么,张学良为何认为日本人炸死张作霖是不智的?张作霖去世后,他又是如何处理的?

归途艰难,誓言复仇

镜头前,张学良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

“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的干!”

交代完这句话,张作霖彻底没了声息。

“父亲去世那一天是六月四号,我当时还在天津过生日。很快,父亲去世的消息就传到了这里。”

张学良一字一句都尽显悲伤。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坐在椅子上泪流满面,我逼着自己打起精神,先告知了家里不要露出父亲去世的消息,因为我怀疑凶手是日本人。”

当张作霖逝世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军营,将士们瞬间陷入惶恐状态。

为稳定军心,张学良选择对此事保持沉默,以故作轻松之态掩盖内心的悲痛。

然而,众口难调,疑虑难消。

为了彻底打消将士们的疑虑,张学良决定剃去自己的头发。

在东北的传统习俗中,父母离世之际,剃发被视为大不敬。

但张学良深知,唯有如此,才能令将士们相信父亲只是身受重伤,而非离世。

沈阳大帅府同样配合得天衣无缝,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共同营造出一个假象,以掩人耳目。

待天津这边一切安排妥当后,张学良乔装打扮,混迹于普通士兵之中,悄然登上回沈阳的火车。

这一路上,每个站点都有日本人的严密盘查,他们的目的昭然若揭——捉拿张学良。

然而,经过“精心打扮”的张学良成功避开了他们的目光,未被认出。

6月18日上午,张学良终于平安返回沈阳。

郭冠英疑惑地问道:“18号距离大帅离世已过了十三天,你为何迟来这么久?”

张学良解释道,他其实早已抵达沈阳,但进城后便察觉到了异常。奉天局外,日本人频繁进出询问父亲的伤势,整个奉天城也处于严密的戒严状态。

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才敢回府。

(张学良练太极)

这一切,也更让他确信杀害父亲的凶手就是日本人。

家人看到他回来,既惊讶又生气,埋怨他为何回来得这么晚。

张学良心中痛苦万分,在父亲的遗体磕头赔罪,誓言要为他报仇雪恨。

那为何后来张学良选择了忍耐呢?

艰难抉择,历史转折

因为张作霖在临终前曾遗言让张学良克制,他深知关东军势力之强大,因此告诫张学良不可因一时之愤,轻举妄动,以免落入日本人的圈套,导致东北沦陷。

张学良铭记父训,以大局为重,守住了东北的疆土。

因此,张作霖的离世不仅促使了东北易帜的历史性转变,更间接导致了日本田中内阁的垮台。

这种政府对军队控制力的缺失,让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更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的沉沦。

那为何后来张学良将东北拱手相让日本了呢?明明如此仇恨日本人,为何却以“和平”方式退回关内了呢?

其实这种张学良拱手相让东北的说法有待商榷。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挑衅,所以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我太天真了,没有料想到日本早已制定好了武力侵占东北的计划。”

这是张学良对于东北失守事件对自己的批评。

说到这,他懊恼万分。

除此之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有多个方面。

当时的张学良年龄尚轻,相较于父亲的能力和经验仍有不足,在军中的威望有待提高。尽管他拥有足够的兵力,但更像是在孤军奋战。

此外,当时的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也限制了张学良的行动能力。

在东三省失手之后,张学良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因此,他才多次找到蒋介石劝说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后来张学良武力逼蒋抗日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也算是将功补过。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称自己是一个极其爱国的人。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组曾试图问及:

“东北地域辽阔,又有日本的支持,您是否曾考虑过独立的可能性?”

然而,张学良一听此言,脸色骤变,怒气冲冲地反驳道:

“我乃堂堂中国人,岂有独立之理?若我独立,岂非与日本人同流合污?”

(张作霖)

就在人们对张学良的“持节”、“拒绝统战”等问题口诛笔伐之时,《世纪行过》一片中他的口述实录,无疑将人们心中的疑问及历史遗留下来的谜团——破解。

结语

在纪录片的尾声,郭冠英将自己的一双儿女引领至张学良身旁,两个孩子用清脆悦耳的童音,哼唱起那首《松花江上》。

乡音绕梁,难以割舍;乡情绵长,难以断绝。

张学良聆听着,眼中闪烁着泪珠。

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片熟悉的黑土地。

-END-

【文|樛南】

【编辑|长庚】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