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只剩2只的“中国神兽”!还全都是公的,要怎样才能有效繁殖

纪墓人 2024-11-22 13:21:35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有这么一种动物,是全球现存体型最大的鳖科动物,同时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还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危”物种。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个物种全球仅剩两只,且全为雄性,这让他们怎么繁殖?我们又该如何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

【斑鳖的身份与濒危现状】

全球仅剩两只斑鳖,这听起来像一部灾难片的剧本,却是当下的残酷现实,两只雄性斑鳖被分隔在中国苏州和越南宣汉湖,无法完成繁殖。

长期以来,它被误认为是“鼋”,未得到保护,直到1993年,斑鳖才被确认为独立物种,这一命名的背后,是百余年的认知误区。

当它真正被识别时,数量已锐减到个位数,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时间赛跑,而起跑线却晚得令人心酸,

斑鳖拥有百岁高龄,巨大的身躯和强劲的生命力,这些优势也成了它生存的难题,斑鳖需要广阔的水域和大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存,而现代社会的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几乎扼杀了它的生存空间。

从1972年起,太湖便再也没有出现过斑鳖的踪迹, 捕猎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传统文化中,龟鳖被视为滋补的佳品,“吃斑鳖能长寿”的观念流传千年。

20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还有几十只斑鳖,而到了本世纪初,斑鳖几乎完全从野外消失,更令人痛心的是,斑鳖幼体与中华鳖极为相似,不少幼体甚至未长大便被当作中华鳖端上了餐桌,

在这场生死博弈中,斑鳖似乎一直处于下风,但科学家们没有放弃,曾经,中国的长沙动物园发现了一只雌性斑鳖“湘湘”,它被寄予了延续种群的希望。

2008年,湘湘被送到苏州动物园,与雄性斑鳖共同生活,研究人员为它们安排自然交配,并期待奇迹发生, 可现实没有那么简单,湘湘产下的几十枚蛋,均未受精成功。

科研团队尝试通过人工授精改变现状,却在2019年的一次实验中失去了这唯一的雌性斑鳖,至此,全球斑鳖仅剩两只,繁殖希望渺茫,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未停下脚步。

云南的马堵山水库被视为可能藏有野生斑鳖的地方,调查人员用环境DNA采样技术寻找蛛丝马迹,与此同时,斑鳖基因组的破译也带来了新希望,这种从地球上存活了数亿年的物种,真的会走到尽头吗?

【人工繁殖的挑战与失败教训】

2008年5月,一只被寄予厚望的雌性斑鳖“湘湘”从长沙动物园来到苏州动物园,与雄性斑鳖相会。

最初的计划是让两只斑鳖进行自然交配,为此,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环境,为它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栖息地。

两只斑鳖刚见面时有些警惕,但很快,雄性斑鳖表现出了积极的交配意愿,雌斑鳖也渐渐放下了戒备,几天后,它们如愿完成了交配。

可后来当“湘湘”首次产下几十枚蛋时,科学家发现这些蛋没有一个是受精卵,尽管如此,团队没有放弃。

他们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到水质条件,逐一进行调整,甚至尝试为“湘湘”补充钙质以改善蛋壳硬度,但随后几年的尝试依然无果,每一次期待都被无情的结果所打破。

面对自然交配的失败,科学家们转而尝试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一项复杂的操作,特别是针对这样一种寿命长但繁殖率极低的濒危物种。

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从雄性斑鳖身上采集精子,尝试将其注入雌斑鳖体内,但这个过程本身对动物身体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2019年,团队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尝试,两只斑鳖的健康状况在术前被全面评估,指标一切正常。

手术后,原本看似健康的“湘湘”迟迟没有苏醒,尽管科学家们尽全力抢救,还是未能挽回它的生命,这是全球范围内最后一只雌性斑鳖的离世,也是人工繁殖尝试的终结,

“湘湘”的死亡让整个科研团队陷入深深的遗憾中,这不仅是一次生物实验的失败,更是一个物种繁殖希望的骤然熄灭,在悲痛之中,科学家们迅速调整目标。

他们冷冻保存了“湘湘”的组织样本,为未来可能的基因研究和物种复苏留下一丝希望,

人工繁殖的失败为斑鳖保护敲响了警钟,单靠有限的技术和资源,远不足以挽救这个濒危物种,科学家们的目光开始转向野外,试图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新的生机。

云南马堵山水库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片连接红河的水域,或许正是新的突破口。

【野外调查与基因技术】

马堵山水库曾是斑鳖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水库蓄水后,当地渔民多次报告见到疑似巨型鳖类的踪迹,有目击者形容,这种生物体型巨大,形貌古老,与斑鳖极为相似。

科学家们推测,这片偏远而人迹罕至的水域,或许还藏有野生斑鳖的个体甚至小种群, 野外调查并非易事,红河流域水系复杂,马堵山水库更是绵延数十公里,斑鳖又是深居水底的动物,极少露出水面。

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包括安装远程摄像头、在疑似晒背地点设置观测点,并利用环境DNA技术对水体样本进行分析,尽管过程艰难,但科学家们相信,只要有一丝可能,他们就不能放弃。

与此同时,基因技术成为了另一条重要路径,以“湘湘”的基因样本为基础,科学家们完成了斑鳖基因组的破译工作,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为未来的物种复苏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基因组测序,科学家发现斑鳖的基因多样性极低,种群历史上曾经历过连续下降,这些发现不仅解释了斑鳖当前的困境,也为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基因研究的突破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克隆技术虽然在哺乳动物中相对成熟,但在爬行动物,尤其是依靠产卵繁殖的斑鳖身上,仍面临巨大的技术难题,即便能够克隆出个体,缺乏足够的基因多样性,也无法真正恢复种群活力。

科学家们更倾向于在野外找到新的野生斑鳖个体,这不仅能为现存种群注入新血液,还能借此更全面地了解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马堵山水库的调查还在继续。

【最后的救赎】

因为保护斑鳖,已经超越了国界的局限,作为地球上最濒危的淡水物种之一,它的命运牵动着全球生态保护的神经。

越南宣汉湖与中国苏州动物园的两只雄性斑鳖,是目前唯一的存活个体,而如何让这最后的两点生机延续下去,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使命,国际合作是斑鳖保护的必由之路。

在越南,科研人员正努力寻找其他可能存在的野生斑鳖,同时加强对宣汉湖中雄性斑鳖的监测,中国科学家则聚焦于红河流域的野外调查,并对基因样本进行深度研究。

两国科学家多次展开学术交流,共享斑鳖的生物数据,为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支持,联合的力量,成为这场保卫战的重要支柱,国际合作远不止于科学领域。

公众意识的提高,是保护工作的另一重要环节,在越南,斑鳖作为文化象征被广泛宣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让人们认识到龟鳖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文化认同与公众参与,这些活动为保护斑鳖营造了更有力的社会支持环境, 技术创新同样为斑鳖的保护注入了新活力。

从环境DNA检测到基因组测序,这些技术帮助科学家更有效地寻找野生个体,并预测适宜的保护栖息地,此外,人工授精、胚胎冷冻和克隆技术等尝试,尽管困难重重,但仍为未来保留了一丝可能性。

从红河流域到太湖,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结合,将是斑鳖能否存续的关键,科学家们明白,仅仅保护现存个体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恢复生态平衡,才能让斑鳖重回自然。

【结语】

斑鳖的命运为我们敲响了自然保护的警钟,这个在地球上存活了数亿年的物种,其濒危不仅仅是生态危机,也是人类对自然失衡的警示。

只要科学的探索继续进行,只要人类没有放弃希望,我们就有机会为濒危物种创造奇迹。

信息来源:

国家地理中文网————全世界仅存两只还都是公的,千年中国神龟终于绝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走到濒危边缘的斑鳖:整个中国只剩两只活体

潇湘晨报————地球上仅剩的两只都是公的,它们是最孤独的动物吗?

END

1 阅读:27

纪墓人

简介:讲述古墓的传奇故事,解开尘封已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