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实话,庆余年这个剧因为没时间我就看了一小段,感觉还不错,但远远不会让我在年卡会员的基础上再额外付费。记得当年视频网站刚推出付费VIP的时候,就有人预言将来一定会在VIP的基础上再推出一个V-VIP或者S-VIP,甚至是分成普通VIP、黄金VIP、钻石VIP等等一系列级别。当时觉得是笑话而已,没想到这么快就成真了。
大概就是因为家里人之间不同的追剧爱好不一样,所以我虽然不是很乐意,但是仔细一看自己居然开了4个视频网站VIP。不得不说现在的视频网站是真香,一个月10来块钱,跟歌华有线差不多,但是感觉又比歌华有线好看一点。所以作为四家视频网站的VIP客户,还是想对这个事情还是想多聊两句。
其实付费提前看剧,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上就是一个生产者定价问题,具体又可以对应两个问题。一个是游乐场门票问题,另一个是价格歧视问题。所谓游乐场门票问题,就是游乐场门票有三种定价模式,一个是门票免费然后里面的游乐设置分开收费,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这个模式对应的就是早些年的视频网站,视频基本上都免费,个别电影和电视剧需要付费观看。第二个是门票收费,游乐设施免费,这个对应的是最早的付费会员模式。第三种就是两种方法结合,门票也收费,游乐设施也收费,对应的就是当前的视频网站VIP+付费的模式。
当然,知道这是游乐场门票问题对分析今天的事情没什么大帮助,我今天就重点谈一下怎么用“价格歧视”的手段来看待视频网站的做法,以及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能怎么办?
1.付费提前看剧是最典型的三级价格歧视
所谓价格歧视,其实是西方经济学翻译过来的概念,其实此“歧视”并非我们中文里面“歧视”的意思。按照这个概念本来的意思,直白地说,就是厂商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通过制定不同的价格政策,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者能够支付的“最高心理价位”,从而榨取消费者价值,获得利润。常见的手段有以下三个(也就是三级),我简单唠叨几句: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按照消费者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来收费。这个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厂商能够知道消费者关于价格的“底牌”,理论上能够达成这个条件的主要是律师、医疗和会计服务。因为律师在介入诉讼的时候,他不仅能够获得案件和委托人的全部信息,并且律师拥有的专业知识比委托人高的多,他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尽可能的收取高额的费用。会计和医疗这类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二级价格歧视,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量来确定价格。这样使得不同消费量的群体在不同程度上“不必要的”消费了一些商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的手机上网套餐,因为套餐是按照2G、5G或者10G这样不同的标准设置的(举个例子),但是实际上可能有些消费者只用1G,或者只用2.5G或者只用6G,消费者也只能接受这样的标准来付费,也就是说实际支付给运营商的钱,远远公平定价下按照流量实际使用量收费要高一些。
三级价格歧视,也就是付费看剧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按照消费者偏好和需求的紧迫程度来收费,或者说按照不同消费者的类别来收费。举个例子,为什么同样都是经济舱,航空公司要弄什么几倍里程的超级经济舱,又弄没有里程的折扣票,又有学生票优惠,就是给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定价。有单位报销不差钱的,就去买超级经济舱,钱不多的就去买折扣票,但是实际上享受的飞行服务是基本上一样的。
付费看剧也是这样,有的观众就喜欢提前看剧,而且他们不差钱。为了区分这些消费者,视频网站就多了一个“利润点”,没错,就是在这上面收费。过去是VIP提前看2集,或者提前看7集。现在是在VIP的基础上再付费提前看5集。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比如在《余庆年》之前的《陈情令》,提前付费可以提前看大结局,光这一项据说收入就有近8000万。
2.为什么有人需要提前看剧?因为时间偏好不一致!
今天看剧、明天看剧和下个星期看剧,本质上是一样的,剧本也不会变,剧情也不会变。照理来说,服务一样为什么提前看就要收费呢?关于这一点其实经济学上也作了解释,也就是所谓的时间偏好问题。
国外曾经作了一个实验,与被实验者约定3个月以后进行一项测试,通过这项测试需要学习大概2个月的时间,通过得人可以获得奖励。在约定的第一天,这些信息全部公开给所有的被实验者,绝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将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开始准备测验,这个开始学习的时间以及自己是不是会拖延开始学习的时间,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被实验者记录下来。接下来,所有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是不是会拖延选了否,并且他们按照自己在实验开始时约定的时间开始学习。这种人用我们的话说叫没有拖延症,用经济学的理念叫“时间偏好一致”,也就是说今天的付出和明天的付出对他们来说是一致的,明天的享受(不学习偷懒的收益)和今天的享受也是一致的。但是这类人是极少数,他们是不会接受提前付费的。
第二类人,是不是会拖延选了否,但是他们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开始学习。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症,换句话说他们是时间偏好不一致的人。对他们来说,今天的享受比明天的享受有价值,所以他们更愿意今天享受,把工作推到明天。这类人是大多数,对他们来说提前付费是能产生价值的,他们也是提前付费的主要群体。
第三类人,是不是会拖延选了是,所以他们正如答案一样,在约定的时间后托了几天才开始学习。这种人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人之间,而且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拖延症。换句话说,他们也是时间偏好不一致的人,但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也在对抗这种心理。这类人是也是少数,对他们来说提前付费是能产生价值的,但他们通常会“纠结一下”再去开提前付费。
这只是理论上的回答,实际生活中,因为提前看剧能够更好地融入某些饭圈、社交圈,还有人会冷不丁地剧透一下,所以导致有更多的人,会在无奈和权衡后选择付费提前看剧。这也就是为什么“付费提前看剧”得以存在的根本理由。
3.价格歧视到底好不好?我们该怎么应对?
客观地从理论上来讲,价格歧视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一棒子“打死”。因为价格歧视的出现,使得厂商能够区分消费者,赚了更多的钱,也激发了厂商扩大生产,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应到视频网站上,也正是我们这些VIP顾客的付出,才换来这几年国产网剧的质量和产量双提升。网剧由原本都是小演员、新演员出名、试水的小舞台,变成大家的“爱豆”、大演员们也能登场的大制作。网剧能够赚钱了,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来给大家制作高水平的网剧。这是价格歧视积极的一面。
但是作为顾客,价格歧视的体验就很不好了。工作里要受上司、同事的气,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已经够让人糟心了,在视频网站充了VIP还要受这种气?恕我难以接受!
那么我们能够从源头上杜绝这种付费提前看剧的模式吗?目前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价格歧视源自于厂商的市场优势地位,也源自消费者的时间偏好不一致。对于前者,因为电视剧这种东西是前期投入特别大,在版权保护下边际成本递减很快的东西,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所以越是大制作的网剧,版权保护的越严格,采用“独播”或者类似方法控制的手段很常见,视频网站的市场优势地位无可撼动。对于后者,消费者的性格能说改就改吗?所以视频网站公告里满满地透出着“下次我还敢”的硬气!
不过遗憾地是,对于价格歧视消费者怎么应对,经济学理论上并没有明说,我们只能在实践里找答案了。目前来看,指望厂商自律无异于“痴人说梦”,可行的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消费者联盟,给厂商足够大的压力。所以我很欣赏那位说要提起诉讼的朋友,我绝对举双手支持!同时,我也尽我自己的绵薄之力,劝劝身边的朋友不要提前付费。要知道视频网站对员工也是有考核的,付费的人越少,下次他们就越不敢这么搞。
第二个是通过行业协会或者监管确立行业标准。比如说哪些电视剧可以提前付费,哪些情况下禁止提前付费;提前付费最多能提前看几集;一年一个网站推出提前付费的电视剧不能超过几部等等。不能让现在的平台肆意妄为,只有有约束、有标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家的利益。
最后有一说一,对于提前付费这种行为我是坚决反对的!希望大家联合起来管住自己的手,能不点的就不要点!不然看看影视业隔壁的游戏业,买了游戏好不容易玩到了大结局,居然要额外花钱买DLC才能看“真结局”!要是再这么下去,也许哪天看个大结局都要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