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妈妈聚在一起闲聊,一位妈妈吐槽:“我儿子要学轮滑,月初刚给报了名,没学了两天就嚷嚷着累,没意思,不想上课了,这刚交的钱,我还得去找机构申请退款。”另一位妈妈立马附和:“是啊,现在小孩真不懂大人辛苦,给他们花了钱,结果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一点坚持性都没有。”
坐在这个妈妈圈背后,我内心一种委屈感油然而生,并不是因为我的孩子也如同他们口中的“三分钟热度”,而是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感到委屈。
妈妈们都在埋怨孩子没有坚持性,做事三分钟热度,但这也并非孩子的本意,而是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啊!
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为什么会做事三分钟热度,没有坚持性?原因离不开“习惯”二字。
好处一:养成好习惯父母更轻松
身边总有一些朋友抱怨,每天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非常累,走进家庭去观察会发现,他们的累皆是自己操作太多所致。
起床、整理书包、提醒上学、监督写作业等等,这些环节都变成了爸妈的事儿,而主角却缺乏主动性。
杜克说:每个人每天都有40%的行为不是由决定促成,而是出于习惯。
父母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习惯的重要性,而是大包大揽把一切包在自己身上,不累才怪!当你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后,会发现自己一身轻松。
好处二:养成好习惯孩子更优秀
“灯把黑夜,烫了个洞。”谁能想到这句充满诗意的话,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写出来的?姜二嫚一个被称为“神童”的小诗人,出生于2007年,从6岁就开始写诗,至今已经创作1000多首原创诗。除了自身的天赋与细腻的情感,更多源于记录、发现好的习惯。
古今中外凡是优秀、成功人士,都不是一日之功,背后都有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时培养好习惯关键期哥哥3岁左右,我开始培养他的餐桌习惯,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也不需要太多的矫正,每天稍微提醒孩子就能记住。如今过去好几年,那时候的好习惯依旧保留,时常与长辈一起用餐时,受到夸赞。
中国有句古话“五岁成习,六十亦然”,5岁养成的习惯,到了60岁也不会改变,古人这句话说明,幼儿时期是人一生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时儿童大脑发育最快速的阶段,所有的习惯,在这个阶段都会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特定的神经回路。一旦养成好的习惯,孩子将受益一生。
其实孩童时期孩子习惯的养成,除了大脑发育形成特定的神经回路以外,还与孩子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6岁以前孩子没有接触到太多外界的信息,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与性格,这个阶段他们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因此这个阶段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最适合不过。
好习惯养成“三要素”帮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抓住3-6岁的关键期就可以了吗?并非如此,还需要配合“三个要素”。
要素一:父母要坚持
朋友丽丽要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坚持了3天就找出各种借口没有继续执行,结果到现在还在埋怨孩子不爱看书。孩子年龄小,不具备独自阅读的能力,更没有形成一个习惯,完全需要父母的引导。如果父母做不到坚持,很多时候就成了孩子好习惯养成的“绊脚石”。
育儿小贴士:要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短期内肯定不行,需要长期的坚持才有效。
要素二:父母要放手
中国式父母的通病: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嘴上说着要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结果行动上却一直在帮着他们完成各种事情。这种情况下只能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依赖”。
每个孩子在最初学习走路的时候,父母都在背后扶着,但时机成熟就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为什么要放手?因为不放手孩子学不会独立行走。同理,各种习惯的养成,也需要父母放手。
育儿小贴士:被动的接受或者无意识的接受既定安排,对孩子的成长无意义。
要素三:做榜样
邻居王先生发现初二的儿子偷偷抽烟,便与儿子做了“君子协定”:20天内谁都不可以抽烟。结果在第9天的时候,王先生忍不住偷偷抽了一支,儿子也偷偷效仿。
父母是榜样,引路人,如果说到做不到,培养习惯对孩子形同虚设。家有千万家,关起门来就是方寸天地,父母打造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无声学习的地方。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谁才是孩子幼年时形成习惯最有利的帮手呢?希望每位爸妈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凌晨妈妈来叨叨:
好的习惯从来不是一日之功,是需要耗费人力与时间精力的。若想孩子能够拥有好的习惯,爸妈一定要抓住关键期配合三要素来执行!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