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尤其是今年DeepSeek横空出世以来,各行各业纷纷以对接人工智能为首要任务,法律行业也不例外。据称,不光是司法系统,就连某大型律所,都宣传称正在开发自己专属的人工智能模型,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运用效果。
在这些宣传文章中,一时间,AI未来会取代法官律师,未来开庭当事人可以不用聘请律师,未来司法案件可以直接离开法官的用AI断案等声音,不绝于耳。就连本号的留言区,一遇到案例争议或是司法争议,就会有留言是,等AI判案就好了!真的会如此吗?随着AI技术的发展,真的会出现人工智能代替法官、律师吗?下面,就看看DeepSeek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网上,有一篇“DeepSeek认为最不可能被AI取代十大工作岗位”的文章,其中提到,最不可能被AI取代的行业或工作岗位是什么?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DeepSeek,让它列出十个选择。这是AI的完整回答是:医疗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与社工、教育工作者、 创意与艺术从业者等等,其中, 法律从业者,如律师、法官,赫然在列。
其他的,诸如案件有关法律认识深化之后的价值取舍、法律人与案件当事人基于现实考量之后的利益取舍沟通(如调解工作、放弃权利等)、涉及具体案件的情感伦理(如抚养权、探视权争议)、当事人情绪体现表达、当地社会环境等,都需法律人跟当事人反复进行人性化沟通,需要法官综合多种情感和现实因素进行考量。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据此,很多人自己收集了案件资料之后,拿着人工智能给出的法律建议,去评判进而否定司法结果,只能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未必就是可取的。再高级的人工智能,也摆脱不了输入者主观意识的掌控,其产生的法律结果,难免带有输入者的主观偏见,距离法律纠纷裁判追求的公平正义,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当然,本文的观点也不是否定人工智能在法律工作中的运用。事实已经证明,尽管尚未出现专业有效的法律行业人工智能模型,但无论是对于法律专业欠缺的社会人士,还是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其强大的搜索、分析、组织能力。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可以肯定的是,法律人的部分工作,如法条查阅、案例对此、文书核对、文案制作等等工作,完全是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的。对于人工智能在法律工作中的运用,将是辅助和部分替代性质,而绝非完全替代作用,更不存在什么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律师代理案件、法官裁判案件的问题。法官裁判错误的不少,但要知道的事,人工智能判案,更不靠谱。人工智无法替代法律职业的价值判断、情感共鸣和社会功能,法律纠纷、司法裁判所具有的人文性、政策性、价值观决定了,裁判权和法律服务的主导权仍将掌握在人类手中,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和协作功能,而非替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