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这地方,山多海多,人也多。山里头住着不少人,跟大自然处得挺熟。柿子红了,咸肉香了,日子就这么过着。
秋天到了,山上的柿子红了。村民们忙着采摘,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二十多万斤柿子,听着挺吓人的,但对山里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饭碗。柿子树长得好,日子就好过些。不过采柿子可不是件容易事,爬高上低的,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有时候天气不好,下雨下雪的,更是麻烦。但山里人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为了生计,也顾不上那么多。
采下来的柿子,有的直接卖掉,有的晒成柿饼。晒柿饼是门技术活,得掌握好火候。晒得太久了,柿饼就干巴巴的,不好吃。晒得不够,又容易坏。山里人世世代代都在晒柿饼,经验丰富,但每年还是有人会失手。有时候天气突变,好好的柿饼就毁了。这种时候,心里难免有些难过。
柿子除了吃,还能做成柿子醋。这玩意儿酸溜溜的,挺开胃。有些人家专门做柿子醋,一年能卖不少钱。不过做醋也不容易,得有耐心。发酵的时间长,味道才好。有人着急,想快点见效,结果做出来的醋就差点意思。
山里人靠着柿子,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也有人觉得,光靠柿子不行,得想点别的法子。有的人开始种茶叶,有的人养蜂。慢慢的,山里的产业也多起来了。不过,柿子还是最重要的。每到秋天,满山遍野的红柿子,成了台州山区最美的风景。
台州山多地少,但山里人有办法。就拿小燕家来说,门前就那么点地,愣是种了十多种菜,还有一片水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小燕和她丈夫,对这块地可是费尽了心思。春天种这个,夏天种那个,秋天又换成别的。一年到头,地里总有东西长着。
小燕家种的菜,有些是常见的,像白菜、萝卜什么的。但也有些稀奇古怪的,是外地人没见过的。有一种药长得像豆子,吃起来却有股山药味。还有一种苦名字听着不好吃,但做成汤却很鲜美。这些菜,都是祖辈传下来的,适合在山里种。
种这么多菜,不光是为了自己吃。小燕家常常会把多余的菜送给邻居,或者拿到集市上卖。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也是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些菜都是纯天然的,没有农药化肥。城里人现在都喜欢吃这种绿色食品,所以小燕家的菜还挺受欢迎。
除了种菜,小燕家还养了几只鸡。这些鸡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吃虫子、啄草籽。下的蛋个头不大,但味道特别好。有时候,小燕会用这些鸡蛋做成咸鸭蛋,送给亲戚朋友。大家都说,小燕家的咸鸭蛋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
在台州,有种特别的小吃,折子着简单,其实做起来挺有讲究。拿块饼皮,铺上时令蔬菜,再加点别的配料,一折,香味就出来了。这饼皮得擀得薄,太厚了不好吃。蔬菜也要新鲜,不新鲜的话,味道就差了。有人喜欢放点肉末,有人喜欢纯素的,各有各的做法。
折子饼最好是现做现吃。刚出锅的时候,外面酥脆,里面软嫩,咬一口,满嘴香。有时候,街上会有卖折子饼的小摊。摊主们手脚麻利,一会儿功夫就能做好一个。路过的人闻着香味,忍不住就买上一个。有些人家里也会做,但总觉得没有外面卖的好吃。可能是少了那份烟火气吧。
折子饼的好处是,什么季节都能吃。春天的时候,可以放点嫩豆芽、韭菜。夏天可以放点茄子、青椒。秋天有萝卜、白菜,冬天有冬笋、芹菜。一年四季,变着花样,永远不会腻。有人说,吃折子饼就是在吃四季。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也不算错。
有意思的是,每个地方的折子饼都有点不一样。有的地方喜欢放辣椒,有的地方喜欢放糖。有的地方饼皮做得特别薄,有的地方则喜欢厚一点的。这些小小的差异,反映出各地的口味和习惯。但不管怎么变,折子饼的essence还是那个味道。简单,但很有滋味。
台州的山民们,不甘心只在山脚下过日子。他们往更高的山上去,开垦新天地。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山上石头多,土少,种东西不容易。但山民们有办法,他们把石头搬开,一点一点积攒土壤。有时候,为了一小块地,要花上好几年的功夫。
在高山上种东西,和山下不一样。温度低,日照时间短,很多作物种不了。但山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高山上长得特别好。比如说,高山茶就很有名。海拔高,空气好,茶叶的味道就特别。还有一些山野菜,在高海拔地区长得特别鲜嫩。这些东西,成了山民们的新收入来源。
高山上的生活,比山下更艰苦。冬天特别冷,有时候还会下大雪。交通不便,生活用品都得自己背上山。但山民们觉得,这种生活也有好处。空气好,风景美,离城市的喧嚣远远的。有些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过,开垦高山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人担心,这样会破坏生态环境。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制定了一些政策,希望能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有些山民开始尝试生态农业,既能赚钱,又不破坏环境。这种新的尝试,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在台州最西边的高山上,有种特别的美味,叫做山猪肉。这不是普通的猪肉,而是用特殊方法腌制的咸肉。山里人世世代代都在做这种咸肉,已经成了一种传统。做咸肉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首先,猪肉要选好,太肥的不行,太瘦的也不行。然后,腌制的时间要掌握好,太短了味道不够,太长了又容易坏。
台州的咸肉做法,和别的地方有点不一样。因为这里湿气重,所以在腌肉桶里会加点晒干的萝卜丝。这个小技巧,能让咸肉保持干爽。有人说,这是台州人的智慧。他们懂得利用身边的东西,解决问题。萝卜丝不值钱,但却能起大作用。
腌制咸肉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时间慢慢过去,微生物在肉上忙活。蛋白质、脂肪,都在悄悄变化。味道也在一天天变得浓郁。有经验的人,闻一闻就知道咸肉腌得怎么样了。有时候,为了让味道更好,还会在咸肉上涂点酒。这酒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增添风味。
台州的咸肉,能放五年不坏。这在南方是很少见的。平常吃的时候,蒸一蒸,煮一煮,就是一道好菜。有人说,这可能是中国最好的猪肉了。当然,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台州咸肉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台州人的记忆和情感。
台州的咸肉,不光是一道菜,还是一种调味品。放点咸肉,不管是山珍还是海味,味道都会变得更浓郁。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秘诀。有人说,咸肉就像是台州。没有咸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吃咸肉,觉得太咸、太腻。这可能是口味的变化吧。
用咸肉做菜,有很多讲究。有的菜要用咸肉爆香,有的菜则是把咸肉切成小丁,和其他食材一起炒。还有人喜欢用咸肉煮汤,汤里会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不过,用咸肉做菜也要注意分寸。放多了,菜就太咸。放少了,又尝不出味道。这需要经验,也需要技巧。
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的人,对咸肉的喜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喜欢瘦一点的咸肉,有的地方则喜欢肥一点的。有的地方喜欢咸一点,有的地方喜欢淡一点。这些差异,反映出各地的饮食文化。但不管怎么样,咸肉在台州菜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现在,有些厨师开始尝试用咸肉做一些新菜。比如,把咸肉和西餐结合,做成一些创新菜品。这些尝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不管怎么样,都显示出台州饮食文化的活力。它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创新、发展。
台州的山野味道,慢慢地从山里飘到了城里。城里人开始喜欢上这些山里的美食。咸肉、折子饼、山野菜,这些原本属于山里的味道,现在成了城市烟火的一部分。有人说,这是乡愁的味道。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这些食物让人想起了山里的生活。
但是,当这些山里的味道进入城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有些餐厅会把咸肉做得不那么咸,以适应城里人的口味。有些传统小吃,被改良成更精致的样子。这些变化,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觉得,这样失去了原汁原味。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必要的适应和创新。
有意思的是,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发现这些传统美食的魅力。他们会专门去山里,体验真正的山野味道。有些人甚至开始学习如何制作咸肉、折子饼。这种化传播,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它显示出,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只是需要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传承。
现在,在台州的一些高档餐厅里,你可能会看到用咸肉做的创新菜品。这些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又加入了新的元素。它们成为了台州美食的新名片,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或许就是台州美食的未来。
大山默默地看着,守护着台州人。春种秋收,冬藏夏耕,这些古老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