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州”,经典诵读古诗词《塞上》

​​​​塞上[宋]寇准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洲。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作

​​​​

塞上[宋]寇准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

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洲。

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

作者简介

寇准是北宋名臣,二十岁中进士,累官至同中书省门下平章事(宰相),封莱国公。宋初北方边患一直不断,寇准是主战派,反对妥协投降。当时京城有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佬。”寇准是陕西人,人们亲切地呼他为“寇老西”。后被投降派排挤罢相,贬逐雷州(广东海康),客死于南方。寇准是个政治家,但能写诗,其诗风明丽典雅,内容多与他的政治活动有关。

字词注释

榆塞:原指榆林要塞,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后来成为边关要塞的代称。

晚角:傍晚的号角声。

交河:县名,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这里指代塞北的河流。

迥:远。

碛:沙漠。

沧洲:指南方多水的地方。

归雁别沧洲:指大雁由南方北归。

定远侯:与上句的“投笔”都用班超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本在官府做文书抄写工作,一天叹道:大丈夫应立功边疆,怎能老和笔砚打交道。于是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建立功勋,封定远侯。

诗词译文

千里中原早已春风送暖,榆塞一带的积雪才刚刚消融。傍晚时分号角响起,交河的河水还未解冻。出征的战士驻守在遥远的沙漠,北归的大雁离别南方的水乡。我想要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期望能像他一样被封为定远侯为国建功立业。

特色赏析

宋真宗元年,辽兵大举南侵,朝野震惊。皇帝及有些大臣主张迁都南逃,寇准力排众议建议真宗御驾亲征。真宗不敢,在寇准再三坚持下才勉强到了前线。结果辽人见宋朝真心抵抗,就签订了“澶渊之盟”不战而退了。《塞上》诗写于此时,鼓励人们到边防参军参战。

以《塞上》为题,效法唐人边塞诗。首联写塞北气候:中原大地已春风送暖,北方边塞仍冰天雪地。二联写边塞地区的战争气氛:河冰尚未开化,辽人骑兵很容易越河袭击,所以每到傍晚便号角声声一派临战景象。三联写边防战士驻守在荒凉的沙漠,日夜警戒着,连大雁也从南方飞来要参加抗击来犯之敌。尾联用班超的事例号召人们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为国建功争取封侯。

寇准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是戏曲舞台上的良吏典范,在有关“杨家将”的戏曲中都有寇准的清官形象。人们这样怀念寇准,是因为他主张抵御外侮,有中华民族的正气与傲骨。

整首诗情景交融,前六句通过描绘边塞的风光、气候以及征人的处境,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氛围,为尾联诗人抒发豪情壮志做铺垫。诗歌展现了寇准开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渴望在边疆建立功业、报效国家的普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