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班昭婚姻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琼华谈历史 2022-10-24 20:21:55

班昭的婚姻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中的《班昭传》;二是萧统《昭明文选》所收录的班昭《东征赋》,班昭的《女诫》是其婚姻家庭教育思想最为集中和清晰的表现。

《女诫》一出,就备受世界瞩目。关于班昭和她的《女诫》,众说纷纭,有人说《女诫》“简练、肃穆,足以为千古女子之律”,被列为“女四书”之首;批评家们把《女诫》看作是一种“枷锁”,称班昭是中国女性的首位罪人。

《女诫》是汉代一位身患重病的妇女,面对社会上的某些问题和不幸,为自己即将长大成人的孩子的人生所采取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有些观点对当今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孔子伦理学指导下的班昭的子女婚姻家庭教育

班昭是儒家之家,他的父亲班彪和他的兄长班固都是东汉时代的大学者。班昭学识渊博,思想具有很强的儒家思想。班昭的儒家思想也在其婚姻教育思想中得以体现。

《东征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班昭作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以儒生的绅士姿态来教育自己的儿子,而《女诫》则更加直接地表现出了她在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这不仅体现在《女诫》的文本中经常引用经典,也体现在班昭对其女儿的教育是建立在孔子的道德准则之上的。

《女诫》中经常引用孔子的经文。仅从文字的表象来看,《礼》、《诗》、《易》等文献或文献,都曾多次出现。

《女诫》中大量使用儒家经典,这也是班昭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儒家思想倾向。

班昭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以儒家传统道德范畴为基础,对《女诫》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全书分为七章,每一章的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卑弱第一”为第一章,为整篇文章的主旨,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强弱”上处在“卑”与“弱”两方面,而女性则处在“尊卑”与“强弱”之间。

在女性“卑弱”的情况下,儒家伦理特别重视夫妻关系。所以,男人要学会做“御妇”,女人要学会“事夫”,“夫妇第二”。

女人的身份是“卑弱”的,夫妻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女人要怎么嫁人?班昭认为,女人与夫妻交往时,要始终保持“敬慎”的心态,在练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素质的同时,也要“专心正色”。

但是,要让女儿在夫家获得真正的认同,光靠老公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获得公婆、婶婶的认同,要做到“曲从”,对叔妹要“谦顺”。

事实上,从《女诫》七章来看,班昭希望在将来的闺阁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与丈夫的家庭相处。

班昭是一个有着丰富儒学修养、恪守儒家道德准则的人,她解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的女儿们接受自己的意见,并努力提升自己。同时,他还将自己的计划,以及具体的计划,都告诉了两个女儿。

《女诫》无论从立论到解决问题,都是在孔子的道德准则下进行的。

2.班昭为使女儿不受“黜辱”而创作的《女诫》的最初目的

班昭之所以写《女诫》,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在出嫁之后能摆脱“黜辱”。所以,文章中“黜辱”一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与班昭《女诫》的写作起点和家教思想有关。

从“黜辱”一词的位置来看,“惧”是动词后的一种名词。而从词义上来看,关于这个词的关键是要了解“黜”。“黜”是《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的一种解释。

在前面的文章中,将“黜辱”作为“贬斥之辱”,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斥”也可分为“斥责”与“斥逐”,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性质,“斥逐”就是“驱逐”。所以,“贬斥、废止”,可以解释为“贬斥、斥责、贬斥、废止”。

若将这三个义项置于婚姻与家庭关系之中,则“贬抑斥逐”与“废除”可以归结为一类,即女性嫁入夫家,却被丈夫逐出家门,这是女性的父母与家族的耻辱。

班昭所说的“黜辱”究竟是指甚麽?班昭很重视父母和家族的荣耀,做儿媳妇时,既怕“黜辱”,也怕给父母和家族带来耻辱,做了母亲,怕女儿出嫁后被贬,会给自己的父母和家族带来耻辱,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被丈夫赶出家门,抛弃。

所以,《女诫》中“黜辱”一词与上述解释相联系,是指被贬为流放、被遗弃的耻辱。在这一点上,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班昭写《女诫》的本意,就是要让两个女儿在出嫁后不被赶出家门?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请求。

其实并非如此,班昭十四岁就嫁给了曹氏,为了应付与丈夫的种种关系,他自称“战战兢兢”;丈夫曹世叔英年早逝,幼子须由他一手带大;哥哥班固也曾因为私撰《汉书》及奴仆之事,两度坐牢,最后被冤枉至牢中;二弟班超出征西域,年近七十,仍难再入朝;虽然他是曹大家,辅佐邓太后,但他的身边,却是风起云涌,风雨飘摇。

班昭生平谨慎,胸怀大患。如果他能找到自己的工作,那他就放心了。那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女儿们安心?

《女诫》第七章,班昭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嫁给丈夫之后,能恪守儒家对女性的道德规范,尤其是与丈夫相处的时候,更要做到“敬顺”“曲从”,才能避开丈夫的怒火,才能在丈夫的家里活的更久,不会被赶出家门,更不会让父母和家族蒙羞。

当然,为了不让父母、家族蒙羞,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们在丈夫的家里活得更好,这也是一名年迈的母亲,对即将出嫁的女儿们的担忧、教导和期待。

1.子女都需要进行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教育

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夫妻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大人伦关系的基石和出发点。

班昭深知这一点,她在《女诫》中“夫妇第二”一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夫妻之道的重要意义。夫妻之道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夫妻双方是否能恪守夫道,妇道,都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丈夫和妻子都要有智慧。夫妻之道,应该是夫能御妇,妇能事夫。

但是,夫不贤明,则不能为妻,威仪尽失。反之,妻子若不识贤能,便不能事夫,便会失去道义。

因此,只有夫妻双方都要进行相应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使夫妻之道走得更远,丈夫可以更好地控制妻子,妻子也可以更好地为丈夫服务,从而达到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只是看到男人对妻子的重视,而仅仅是对男人的一种教育,而忽视了对女人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女人不能伺候丈夫,即使男人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但如果没有女人的帮助,男人就无法真正地执行丈夫的命令,夫妻之道就会断送。

班昭对此深感忧虑,班昭则以自己的实践实践,创作《女诫》,并让其女儿抄录和背诵。她的这个主张得到马融的赏识,马融便让妻女都学习《女诫》。

因为《女诫》的创作和传播,很容易让人看出班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而班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却很少,甚至于没有注意到。

事实上,班昭在理论上也知道男女婚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她虽未著《男诫》,但对子女的婚姻与教育,却是十分重视的。

这说明她一直在教导儿子曹成,并不是单纯的想要让儿子不要“负辱清朝”,而是关心儿子的家庭和事业。

班昭非常重视自己的儿子,当曹成到陈担任长垣长一职时,班昭便冒着旅途的危险,与他同行,并在路上写下了《东征赋》。

而在序言中,班昭也很看重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可以自己找工作,所以她并不担心,但考虑到自己的女儿已经到了成亲的年纪,却没有“循循善诱”,怕她们“丢了自己的脸面,丢了家族的脸面,所以才会写下《女诫》,让他们自己去抄录。

班昭力图改变时风,写下《女诫》,让女儿与儿子一样,受到相应的家庭教育,但最后的结果,却没有任何记录。

但她的儿媳丁氏在她死后编成了她的诗作《大家赞》,可见她的儿子儿媳的家庭生活应当是和睦的。

其中,班昭所说的夫御妇、妇事夫的观点,虽与现今的社会现实不符,但她却能认识到夫妻间的关系,以及夫妻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家庭生活中,仍然十分重要,对家庭的安定与和睦有很大的帮助。

2.女性应该有某种素质

《女诫》的目的是教导女人在嫁人之后,要学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婚姻,所以,女人要有女人的独特的修养,要遵守家里的规矩。班昭相信,女人要想获得丈夫的认同,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她把这一教养分为四大类,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类,并加以详细说明。

所以班昭为自己的女儿找到了一条实用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如果她们有这些特点,那就是锦上添花。

班昭对四句的解释,简单明了,容易实施。班昭告诉她们,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用心,「只在心听」。

《女诫》中“卑弱第一”一章中提到的女性“卑弱下人”、“执勤”、“继祭祀”等特殊的要求,实际上都是女性的修养,甚至与四行的内容完全吻合。

事实上,无论是四句解释、“执勤”、“卑弱”、“继祭祀”,班昭都将女性应有的品质与家庭生活准则结合在了一起。女人的基本素质,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塑造的。

这个定制,在那个时代,是很有价值的。而班昭所传授的,正是这套极具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是她从自己的学识、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中总结出来的。

3.妇女尤其应该注意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丈夫

班昭写《女诫》的本意,就是想让自己的闺女不至于被丈夫赶出家门,从而蒙受父母、宗族的耻辱,从而造成女儿的一生悲剧。

能不能得到夫家的认可,决定了他们会不会被夫家抛弃,而丈夫、公婆、叔妹,则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处理好与丈夫、公婆、叔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

在女性与丈夫、公婆、叔妹三方的关系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一是由于与公婆、叔妹的关系建立在夫妻关系之上;二是“夫妻之好,终生不分离”,也就是夫妻关系,一生一世,与公婆、叔妹之间的感情,就是一段时期。

0 阅读:5
评论列表
  • 2022-11-06 20:24

    汉代班昭婚姻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