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佐々木史郎「18,19世紀におけるアムール川下流域の住民の交易活動」『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第22巻第4号、国立民族学博物館、1998年、683-763頁
【间宫林藏参观了库页岛上的清朝衙署,是为促进贸易和扶持当地人民而设立的,并与那里的官员会面。回程的路上,间宫林藏从海面上看到了明朝在黑龙江入海口悬崖上重建的永宁寺塔……】
尼夫赫人是居住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和桦太岛(库页岛)的一个少数族群。“尼夫赫”这个族名意为“人”,而在桦太岛东岸他们被称为“尼格温(Nigvyng)”。
俄国革命之前,这个民族被称为吉利亚克人(гиляк)。吉利亚克这个名字是俄罗斯人给他们起的别名。在此之前,他们被中国人称为“吉里迷”。
据说“吉里迷”一词的词源意为“划船”,或“乘坐大船的人”,来源于中国人对居住在黑龙江入海口周围的部落的称呼。
日本人间宫林藏在1809年的一次探险中,确认了桦太岛是一个岛屿。然后他与尼夫赫人一起从外满洲前往黑龙江地区,穿过后来被称为间宫海峡的海峡,到达了黑龙江下游。
间宫林藏参观了库页岛上的清朝衙署,是为促进贸易和扶持当地人民而设立的,并与那里的官员会面。回程的路上,间宫林藏从海面上看到了明朝在黑龙江入海口悬崖上重建的永宁寺塔。
尼夫赫人的祖先是鄂霍次克文化的传承者,鄂霍次克文化是3世纪至13世纪“海上民族”所信奉的海洋狩猎和捕鱼文化,他们使用木船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鄂霍次克文化传播到北海道东北部、库页岛、千岛群岛,甚至堪察加半岛和黑龙江入海口地区。考古发现显示,尼夫赫人的祖先以鲭鱼、鲱鱼等鱼类和海豹、海狮、海豚等海洋动物为食,还饲养猪。在精神文化方面,他们信奉熊。
包括中国唐朝人杜佑撰写的《通典》在内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公元640年一位来自“流鬼国”的使者访问了唐朝首都长安,向唐朝进贡。也有观点认为“流鬼国”可能位于更靠东的美洲。
库页岛是连接环鄂霍次克文化区与欧亚大陆的关键地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菊地俊彦认为,这些使者很可能与今天的尼夫赫人有亲戚关系。
此外,流鬼国的使者告诉唐朝,“还有一个国家叫夜叉,离我们居住的地方往北走一个月的路程。”菊池俊彦认为这个“夜叉国”是一个科里亚克人群体。
民族学家佐佐木贵明(Takaaki Sasaki)认为,尼夫赫人最初遭到被日本人驱赶到北方的阿伊努人的压力,其中一些人移居到了桦太岛。
尼夫赫人原本来自黑龙江下游,但被满族化的那乃人(赫哲人)赶到了黑龙江入海口地区,其中一些人迁移到了库页岛北部。另见:「俄方史料」中俄跨境民族——那乃人
俄罗斯民族学家佐洛塔廖夫推测,鄂温克人和其他通古斯人的迁徙,促使雅库特人迁往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直到几个世纪以前,尼夫赫人还是科里亚克人的一部分,主要生活在于堪察加半岛。
佐洛塔廖夫认为,古亚细亚(古西伯利亚)族群曾经生活在从阿纳德尔河流域(楚科奇自治区)到阿穆尔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条长长的海岸线上,是通古斯人的迁徙。
无论如何,人们普遍认为,尼夫赫人可能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承袭了可追溯到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