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洛阳瀍河区的历史你了解吗?
你是否知道瀍河区的夹马营街道是北宋皇帝赵匡胤出生地?
老子的传说和铜驼暮雨你是否了解呢?
提起洛阳,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打几个标签: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可以说洛阳的每个街道和每条路都有千年的历史文化痕迹。洛阳的瀍河区当然也是历史文化较为深厚的,据洛阳旅游消息,瀍河区有17个项目入选“非遗”,我们来了解下吧。
1、东关大石桥的传记
这座桥据说是明朝嘉靖时期的正直司礼监太监黄锦捐资建造,当时江南水灾黄锦奉命救灾,救灾款未用完如实上交又被嘉靖帝奖励给他,因瀍河水经常暴涨淹没东关,黄锦便将奖励的钱款用来修东关大石桥,据说桥身上刻有此事的传记。
2、老子的传说(孔子入周问礼)
孔子入周问礼,这个典故很多人都清楚,尤其是“秦时迷”。孔子到洛阳询问东周的图书馆长老子询问周礼之之事,后人将这件事刻在洛阳东关大街北侧的石碑上。
3、铜驼暮雨的传说
洛阳瀍河区的一条巷子,古代经济最繁荣的隋唐宋时期叫“铜驼陌”,中外交流频繁,洛阳市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相当于现代的国际贸易中心。由于人口和住宅之类密集,晚上每户做饭的炊烟袅袅像天上下小雨一样,因此由此传说。
4、夹马营火烧街的传说
火烧街的传说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据说在古代洛阳夹马营赵匡胤半夜出生时,屋内被充满红光像着火一样,邻居们前来救火才发现这是一场误会,后来人们把这条街称为火烧街。
5、河南筝派
这算是河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据说河南筝派又称中州调,是从明代中后期的开封小曲演变而来,盛于洛阳和南阳。
6、河洛盘扣
河洛盘扣也是一项技艺,现代衣服上很少见,但是民国旗袍和古代服装上盘扣是很常见的,盘扣美观有寓意更像一件艺术品。
7、河洛糖画(孙氏糖画)
糖画我们现实中见得也挺多,尤其是去公园的路边摊,熬得糖浆制成各种各样的物件等造型。据说糖画是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无意中发明的,并且收徒弟传下来的。
8、河洛丝绫堆绣
丝绫堆绣类似于浮雕那种刺绣技艺,据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发明,唐代时期兴盛,堆绫是用丝绫和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更多是绣一些装饰画,看起来整体有立体感。
9、河洛打籽绣
打籽绣是一种点绣技艺,苏绣用的比较多。打籽绣顾名思义,刺绣时将针缠绕线在布上形成小疙瘩,最后形成图案,最多绣的是花蕊。
10、辑珠
辑珠,是一种将珠子做成珠花等装饰品的一种技艺。这项技艺不是做一般的珠花,是古代贵族和皇族衣服和头饰上的珠子,例如《如懿传》《清平乐》上一些妃子发冠上的珠子饰品,就是辑珠手艺做得。
11、面塑(温家面塑)
面塑顾名思义,就是捏面人,一方面是古代街头卖的吃食,更多是用来祭祀用的,据说起源于寒食节。
12、陈记梨膏糖制作技艺
梨膏糖并不是我们现在吃得糖,是一种用梨和多种草药熬成的黑褐色糖块。据说是唐代魏征孝顺母亲,因其母怕苦不愿意喝药魏征便将重要与梨熬成了梨膏糖。
13、猪肝散制作技艺
猪肝散是一种药膳,古代各种医书中都有记载,不过不同的猪肝散治疗疾病也不同。
14、河洛面食(小军刀削面制作技艺)
刀削面起源于山西,面的美味与否与刀工和臊子做法息息相关,其中做臊子的秘方至关重要。
15、夹马营烧鸡制作技艺
说起烧鸡,河南道口的烧鸡和历史上的叫花鸡是比较知名的,不过不代表别的地方没有独特的做烧鸡技艺。
16、平乐郭氏正骨接骨膏制备技艺
平乐郭氏正骨,电视剧《大国医》的原型,起源于清代嘉庆皇帝时期,其正骨治疗方法和各种药物熬制技艺都公布于世。
17、喝汤的习俗(鼓楼东羊杂肝汤)
洛阳人早晨喝汤是习惯,此汤非面汤小米汤,而是洛阳特色的牛肉汤、驴肉汤等二十多种汤。
我们从这17项“非遗”了解到,这次入选“非遗”的主要是民间技艺、民俗、民间医药、传统音乐,文化一个民族无形的根,对于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我们能给未来留下什么呢,不就是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化艺术吗。
胡说八道,洛阳哪里来的那么多汤
都按到瀍河,不怕老城有人打你。
小军刀削面,也能出来?现在谁还去吃啊?生意好了就店大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