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带3样,家兴人丁旺”,4月4日清明,上坟要带哪3样?先了解。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奶奶总说清明是"春天的眼睛",当田埂上的苦菜冒出黄花,灶台上的蒸笼就该飘起艾草香了。清明这节气来得巧,总在春分后第十五天。老辈人说这是"气清景明"的好时候,可您知道么?咱们现在过的清明,其实是三个古老节日攒出来的"三合一"。
最早得从两千多年前的寒食节说起。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在他罹难之日禁火寒食。那会儿老百姓真就啃冷食,直到现在山西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清明吃凉粉的习俗。到了唐代,寒食扫墓成了风尚,白居易诗中"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说的就是这场景。
再说上巳节,三月初三在水边沐浴祛邪的传统,慢慢演变成踏青郊游。等这俩节日撞上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就像艾草撞上糯米粉,渐渐揉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您看如今清明既要扫墓祭祖,又要踏青插柳,正是这三个古老节日的"混血儿"。在俺们乡下,清明上坟可是比过年走亲戚还重要的事。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扛着铁锨上山,老辈人总说"上坟带三样,家兴人丁旺",可这"三样"到底是啥讲究?
头一宝:香烛纸钱里的"阴阳账本"
装纸钱的包袱必定是三层:最底下垫着金箔元宝,中间是手打黄表纸,最上层搁着五色纸扎的衣裳鞋帽。三爷爷教我用红绳捆包袱时要留个活结,"这样祖宗拆开方便"。临出门前,奶奶总会往包袱里塞几枚真硬币,"给引路的小鬼买酒钱"。
到了坟前烧纸也有讲究。得先围着坟头画个圈,西北角要留个缺口。三爷爷说这是"钱库门",烧的时候得念叨着祖宗名讳,不然野鬼就给截胡了。去年我二叔家新添了孙子,烧纸时特意多加了两刀"状元及第"的纸扎,火光里飘起的纸灰打着旋儿,三爷爷眯着眼笑:"瞧见没?祖宗这是高兴收着了。"
二宝:供品里的"人情世故"
供桌上的苹果要带把儿的,鱼得是整条煎的,酒要倒三盅。清明头天晚上,蒸的白面饽饽要捏成寿桃形,顶上点着胭脂红;煮的鸡蛋得用艾草染成翡翠色;最绝的是那盘炸刀鱼,得保留完整的鱼头鱼尾,说是取个"有头有尾"的吉利。
"供品要凑单数,三、五、七都行,但千万不能成双。"三爷爷边说边往竹篮里码点心。我数了数:三个苹果、五块绿豆糕、七枚染红的鸡蛋,整整齐齐码在柳条筐里。到了坟前摆供,三爷爷总要先把酒盅在地上洒个半圆,"这是给土地爷的买路钱"。
最让我开眼的是去年新坟的供品。二爷爷家刚过世的老太太坟前,除了常规供品,还摆着个针线笸箩,里头装着顶针、剪刀和半截蓝布。三爷爷说老太太生前是裁缝,这是让她在下面也能干老本行。
三宝:柳枝里的"生生气象"
把柳枝朝坟后土里插,"这叫'背靠青山',保佑后人根基稳当"。去年清明插下的半截柳枝竟然抽了新芽。今年清明再去,小柳树都有拇指粗了,老人说"有了这活物守着呢,底下的人就不孤单了。"这些年城里时兴鲜花祭祀,可俺们村还是守着老传统。
清明吃青团,在江南是顶要紧的事。前阵子去苏州出差,见着阿婆们蹲在河边掐艾草尖儿,忽然想起奶奶的话:"艾草最懂清明,早三天苦,晚三天老,就清明这几日的嫩芽能掐出水来。"如今超市能买到速冻青团,手机能云祭扫,可奶奶还是坚持自己打艾草。
北方的寒食宴也不遑多让。山西的子推馍大如磨盘,用梳子压出百道花纹;陕西的馓子麻花炸得金黄酥脆,用红绳串着挂在孩儿手腕上。最有趣的是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从驴打滚到姜丝排叉,样样都能冷着吃。清明将至,愿这些带着温度的老讲究,能让我们在追思先人时,触摸到血脉里流淌的温暖。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喜欢的朋友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吧。
带一颗敬畏之心比什么都重要!
说的太对了,活着不孝,死了烧纸就是给活人看。
活着不孝,死了烧多少,也是给买烧纸钱的挣钱了
小编发这文章目的是骗点流量换点钱,其他的都是扯淡。小编你如果没有什么报道的就报天气预报,怕报不准的就报昨天的,怕昨天的报不准的就报前天的。
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关心,多照顾,是孝顺,老人去世后,再多的供品,纸钱……有用吗?
现在上坟不让化银孑,不许带到墓地,环保
心眼坏遭报应烧什么纸都没有用。
柳枝就算了,我们北方清明树都没吐芽呢
部分习俗带有迷信色彩,所以不必严格遵守。
重要的是心意,不拘泥于固定祭品更符合现代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