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习俗,夫妻死后是要合葬的,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都需遵守。古代帝王虽然妃嫔众多,无法全部合葬,但必定会有皇后的位置,除非特殊情况。比如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生前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等同废后;再比如乾隆的继后乌拉那拉氏,因为断发惹怒了乾隆被废,死后自然没有资格合葬。
但清朝最著名的孝庄太后,死后竟然没有选择与皇太极合葬。有人说这是因为孝庄生前不是皇后,又不受宠,所以没有资格合葬。这是无稽之谈,按照惯例,先帝去后,皇帝生母会被追封为皇后,有资格与丈夫合葬。比如明神宗的孝靖皇后,生前既不是皇后,还被神宗厌恶,但因为皇帝是他的后代,所以她可以被追封为皇后,与神宗合葬;再比如雍正的生母德妃死后被追封为孝恭仁皇后,与康熙合葬。既然如此,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呢?
其实关于这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孝庄当初为了儿子顺治能坐稳皇位下嫁给了多尔衮。比如《建夷宫词》这首诗写得就是此事,但这首诗反清人士张煌言所写,作为孝庄的敌人,可信度有多高。关于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只在野史中出现,正史中没有一点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且注意,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历来有收继婚的习俗,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就是在丈夫死后被皇太极收进后宫的。所以,孝庄即便嫁给了多尔衮,也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之事,没必要遮遮掩掩。那孝庄究竟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呢?
一、夫妻感情不好
孝庄皇后虽然有蒙古第一美人之称,但在入宫后,并不受宠。虽然也位列五大福晋,但却在最末端。孝庄的姑姑的孝端皇后身为皇太极的正妻原配,位居五大福晋之首,理所当然。但随着林丹汗的两位遗孀以及姐姐海兰珠的入宫,孝庄的地位一降再降。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陪伴皇太极最久的孝庄,本该位列第二,仅次于姑姑孝端皇后。让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地位超过孝庄,有政治原因,尚且有情可原。但让海兰珠的地位超过孝庄,成为仅次于孝端皇后的存在,纯粹就是皇太极的喜好了。还是懵懂少女的孝庄便为了家族嫁给了皇太极,为其生下了三女一子。尽管如此仍不被皇太极所喜,若非姐姐海兰珠的孩子早夭,皇位也不会落到她的儿子顺治身上。对于这样一个男人,孝庄无疑是充满了失望的,死后也不愿纠缠。
二、陪伴亲近之人
1643年,皇太极就已经去世了。此时清军尚未入主北京,皇太极死后便被安葬在昭陵。而在孝庄死时,顺治已经定都北京。她一生付出心血最多的就是儿子顺治与孙子康熙。当时,顺治已经去世,被埋葬在了河北孝陵,而他的孙子死后也必定会在北京长眠。
对于孝庄来说,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会留在北京,相比回去陪伴感情薄弱的皇太极,她更愿意留在北京陪伴儿子与孙子,守护她的子孙后代。
三、不愿劳民伤财
当初孝庄是在北京逝世的,如果要与皇太极合葬,必须将遗体运回沈阳。二者相距将近700公里,快马加鞭也需要将近4天才能到,更别提在拉着孝庄遗体的情况下,速度将大打折扣。而且孝庄是在1月份去世的,此时正是最冷的时候,更比提东北了,许多道路被积雪掩盖,湿滑不已,运送遗体回沈阳困难重重,危险太大。
而且帝王陵与平民百姓的墓地终究是有很大的区别,开启一次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孝庄作为开国太后,了解建国的艰难,生活十分俭朴。生前都不喜欢享受,死后更不愿意因为身后事遭到非议了。
估计也是因为有了孝庄的先例,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死后也拒绝与雍正合葬。其实,对于大多数妃嫔来说,合葬是一种荣耀,是地位的象征。毕竟可以和皇帝合葬的人,大多数都是非常受宠的,比如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但对于孝庄这样的人来说,已经无需用如此幼稚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了,作为辅佐了三代皇帝的女政治家,她对于清朝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了她的丈夫皇太极。自己独享一墓,又何不是一种荣耀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