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17日,在京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呼吁“加速以超快充为主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电动汽车消费与普及”。

侯金龙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造车已进入2.0阶段,但A级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普及率还不够。当前问题不是智能化发展不够,而是电动化还未被普遍接受。补能焦虑和里程焦虑,仍是影响用户选择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的首要因素。产业界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促进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和普及。”
侯金龙认为,传统充电基础设施存在布局不合理、设备故障多寿命短、不支持演进,用户体验差充电慢、安全隐患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将有效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当前,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和4C、5C的大倍率充电动力电池已经规模量产,超快充车型进入商用成熟期,车企正加快超快充车型的上市步伐。
随着产业规模化降本,超快充正在加速向A级乘用车和商用车延伸。A级车已经具备向超快充演进的时机,400公里续航足以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如果车企将现有1C或2C的60度电普通电池更换为40度电的4C超快充电池,将大幅降低整车成本和重量、提升充电能效。在实现“一秒一公里”的超快充体验的同时,还能享受“度电十公里”的高能效,提升A级车性价比,加速电动汽车普及进程。
在商用车领域,高压超快化也在快速发展。传统公交、物流、重卡等商用车存在油电差价低、电池成本高、补能时间成本高、吨位损失高等“1低3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高压超快充发展路径,部署和完善专用车辆的超充网络,实现快速补能,同时减少电池容量,大幅降低商用车运营成本,实现“三年省辆车”,快速商业闭环。
他认为,在主流车型加速向高压化、超充化发展的趋势下,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的原则,聚焦以下4个场景,加快建设以超快充为主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让无序充电,走向规划布局、电力友好的集约有序充电。同时,通过“车、桩、电”三网融合,促进源、网、荷、储、车绿色协同发展:
城际出行:在服务区需实现大功率充电100%覆盖
专用场站:针对冷链、物流、公交、重卡等专用车辆充电需求,要提前规划部署兆瓦级专用场站,实现快周转
城市公共:针对城市公共场站,要实现1公里超充圈高渗透覆盖
驻地场景:针对停充一体化场景,采用柔性直流,支持车网互动V2G和广覆盖
以超快充为主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将为车主、运营商、车企、电网企业、政府等各方带来收益。目前,深圳、北京、重庆、武汉、东莞等城市,已开始统一规划部署城市超充圈。
他表示,2024年,华为数字能源将计划携手客户、伙伴共同部署超过10万根超快充充电桩,目前已有2万根超快充充电桩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