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看见一位网友指出:“玉米就不存在所谓的老种子,全生育期至少七遍农药。”下面,我就此观点再阐述一下。
截图
在农业领域,关于玉米的种植和管理,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观点和说法。其中,“玉米就不存在所谓的老种子,全生育期至少七遍农药”这样的表述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为了更准确、科学地理解这些观点,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玉米种子的特性与老化问题玉米种子是玉米植株繁殖的基础,由胚、胚乳和种皮等部分组成。其中,胚是新植株的雏形,胚乳提供发芽和早期生长所需的营养,种皮则起到保护作用。
种子具有一定的活力和寿命。而新收获的玉米种子通常具有较高的活力,表现为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会逐渐老化,其活力会逐渐下降。
影响玉米种子老化的因素是什么呢?
1. 储存条件
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加速种子老化,而低温干燥的条件则有利于延长种子的寿命。
2. 种子自身的遗传特性
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其老化的速度可能有所不同。
玉米的“老种子”的概念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并不代表健康,反而代表了不健康。按照农业院校教科书的定义,虽然玉米种子相对较耐储存,但也会产生所谓的“老种子”。当种子的活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影响正常发芽和生长,就可以认为是老种子。
注意了,在专业农业领域,玉米的“老种子”指的是失去活力的、没有什么种植价值的种子,而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传统种子”。
一些自媒体号宣传的那个所谓“老种子”,其实指的是“传统种子”。
实际上,近现代以来,玉米早就不使用传统种子,目前所有的玉米种子已经被多次改良过了。我稍微举例说明:
1. 抗病虫害改良:例如,通过杂交育种或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对玉米螟、玉米锈病等常见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
2. 耐旱改良:在一些干旱地区,培育出具有更好耐旱性能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可能具有更发达的根系,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有限的水分,从而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和产量。
3. 高产改良:通过不断选育和改良,增加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提高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比如先玉 335 等品种,具有高产的特性。
4. 品质改良:改良玉米的营养品质,如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氨基酸组成等,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加工用途。
5. 早熟改良:针对一些地区生长季节较短的情况,培育早熟品种,确保玉米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成熟,避免受到早霜等不利气候的影响。
这些改良使得现代玉米种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而一些自媒体号宣传的“传统种子”,其实都是近现代多次改良过的种子,市面上根本没有超过20年的种子还在流通。
玉米全生育期的农药使用是什么样的?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依赖农药。这是因为玉米是非常容易招惹病虫害的。比如,在苗期就会遭遇病虫害 ,如地下害虫、蓟马等,可能会影响玉米苗的生长和发育。在生长期,玉米螟、蚜虫、叶斑病等,会对玉米的茎、叶、穗等部位造成损害。
所以,必须使用农药对玉米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至于农药使用的数量,也不一定就是七次,而是依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行调整。可能是七次,也可能是十次。
如果病虫害发生较轻,可能不需要多次使用农药;反之,严重发生时则需要增加使用次数。
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的办法1.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例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不过,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虽然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赤眼蜂的生存和繁殖容易受到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的影响。极端天气可能导致赤眼蜂的死亡率增加,从而影响防治效果。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寄生和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像化学农药那样迅速地降低害虫的数量,在害虫爆发严重时可能无法及时控制虫害。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通常需要多次、持续地释放赤眼蜂,这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和成本。
2. 采用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诱虫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