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空气中的寒意貌似还依旧很浓,春天貌似才刚刚到来,但有些花儿却已经偷偷地开始凋零。
时间就是如此仓促,自然界就是如此奇妙,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让人惊了心。
来读诗吧,以一种最简单而又浪漫的方式,把春留在我们的心里。
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宋朝诗人黄公度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写于暮春时节,句句有着唯美脱俗的画面与意境,让人越品越觉得有味。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我国宋朝时期的诗人。
在朝期间,黄公度曾因受秦桧的诬陷而遭免官,直到秦桧死后才重新被朝廷召回。
这首《暮春山间》尚没有具体的背景,不过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它应该是作者写于居家修养期间。
诗的首句初步描写了一幅具有闲适之风的画面:缓步春山春日长;在春天的山间缓步行走,能够感觉到这春天的日子已经悄然变长了。
作者从自身角度下笔,借助自己的视觉与感觉,把春的特点描写出来。
“缓步”二字表面呈现出的是作者自由漫步的形象,侧面体现出的则是作者悠闲轻松的心情。
“春日长”定格在时间上面,借助时间的变化,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暮春”二字;这算是一种较为含蓄的切题方式。
那么从“春日长”这三个字上面,我们还可以得知作者对时节变化的敏感程度,可以读出他细腻的心思与感悟能力。
我们说过,没有敏锐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而黄公度在这里就以实际行动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尽管首句没有临摹具体的景色,但是其中的“春山”一词已经有力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把关于春的醉人之景呈现于纸上。
承句将笔触落到其他物象上面:流莺不语燕飞忙;莺儿默默不语,燕子轻快地飞来飞去,看上去很忙碌的样子。
白居易在他的《钱塘湖春行》中留有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这其中,“燕”“莺”两个物象都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它们各具自己的活泼形象,把春的生机饱满地流露出来。
相较于白诗而言,黄公度此诗中的“莺”“燕”却是一静一动的状态。作者做以这样的临摹,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而诗中的画面在富有动态美的同时,却又多了几分恬淡之味。
所以,“暮春”这一主题其实也于此处得以再一次的体现。
美有多种,读白诗让人激情四射,读黄诗则让人颇觉舒朗。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桃花一片一片落去,没有人能看到这种情景,在溪水边洗手的时候,却能够明显嗅到一股桃花的香气。
黄公度的这首从始至终都在特意突出一种幽致的意境,都在有意体现一种静谧的氛围。
承句中的“莺不语”如此,这里的“无人见”也是如此。
“无人见”说明春山里鲜有人来,说明春山环境之雅致悠僻,与前文之间已然构成了紧密的脉络衔接与气脉呼应,这是从试诗的布局结构来讲的。
那么仅从后两句的内容来讲的话,“无人见”则又将尤为美妙的意蕴与逻辑韵味诠释与读者。
作者之所以说“无人见”,是因为他并没有看到桃花从枝头飘落的景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有“桃花”飘落,是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做支撑。
其一:作者在洗手的时候,清晰地嗅到了桃花的香味。这是诗中已经道明的、比较直接的原因;
其二:作者在洗手的时候,应该是看到了随溪流而过的花片。这是通过诗的内容剖析所得来的,是含蓄地隐藏于诗句背后的一个原因。
总之,诗的后两句不仅集视觉和嗅觉之美于一体,而且还饱含承载于逻辑推理之上的耐品韵味,可谓的确经得起推敲、禁得起细嚼。
如此诗句,怎教人不为之叫好?怎教人不为之沉醉呢?
野山春暮莺儿歇,流水浮花深浅香;读完一首,回味无穷。如果各位看官也喜欢此诗,不妨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足迹,我门大家一起畅心交流。
啸吟徐行,视诗词为知己,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大家关注一号诗巷,有你们相伴的日子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