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川剧文化“走出去”—以魏明伦经典剧作为代表

艺科新传 2024-10-18 12:01:31

作者:郝雯婧

川剧既是民族传统艺术和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四川人文精神的象征。魏明伦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其剧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他的经典川剧剧作中所体现的对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上展现了深刻的现代意识,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不仅丰富了川剧的艺术内涵,更为推动川剧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互联网时代,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趋势,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更让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国际传播呈现出多维度、跨领域、战略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和全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新形势,川剧的“走出去”要在根植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融合智能化、新媒体,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空间虚拟、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集群,积极拓展川剧的内容表达和表现形式,以新技术、多元化、多渠道的传播策略,实现川剧契合时代环境的国际传播。

一、艺术+文化,独具特色的川剧戏曲价值

川剧俗称川戏,是四川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甚至更早,唐代有“蜀戏冠天下”之誉,宋代有“川杂居”的记载,明代则有“川戏”“蜀戏”之称。直至清代“花部”的勃兴,进一步将流行于各地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与四川的本地方言、语音、习俗相结合,从而在表演艺术上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川剧逐渐形成。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川剧以其独具特色的川剧戏曲价值,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魏明伦创作的《易胆大》《潘金莲》《变脸》等代表性川剧剧目,以其独特戏剧风格和创作特点实现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等方面,向世人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川剧戏曲价值。

一方面,川剧独特的声腔和表演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川剧融合了“昆腔、高腔、胡琴戏、弹戏和灯戏”的多种声腔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五腔共和”体系与艺术形式。五种声腔的艺术融合,通过长期艺术实践、创新和改革使五种声腔在川剧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不仅增强了川剧的表现力,也使得川剧能更好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例如,高腔具有高亢激越的曲牌和婉转抒情的音调,以其“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和哭腔、喊腔、拖腔等演唱形式,常用于川剧的悲剧表现;而词白典雅、格律规整的昆腔则更适合表现文雅和细腻的情感,通常用于舞蹈和演唱。其次,川剧在表演艺术也具有独到之处,例如角色行当的精细划分和表演技巧丰富多样,可以生动展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增强戏剧的表现力和观赏性。特别是水袖、变脸等特技绝活的展示,更能够增加表演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的川剧,还具有反映了巴蜀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独特文化价值。川剧起源于巴蜀地区,该地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为川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川剧通常以史传说和名人故事为素材,反映了四川风俗和文化的精髓,也让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川剧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观,特别是“忠诚、孝顺、正义、勇敢、坚忍不拔”的巴蜀文化精神内涵。例如,魏明伦老师的川剧代表性剧目《易胆大》,不仅是艺术佳作,更是反映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品。通过戏剧的形式,讲述了与巴蜀地区历史、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故事,从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二、翻译+技术,从内容到传播的策略创新

新时代以来,伴随媒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推进,新型传播方式迅猛涌现,川剧的传播媒介、渠道和手段得到了极大拓展,媒体深度融合为川剧发展与传播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诸如裸眼3D、全息影像、AR技术、VR技术、透视屏幕等技术为川剧的艺术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5G+4K/8K超高清传输等手段更为川剧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更大空间。媒体深融背景下,川剧通过内容翻译与技术赋能激活移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发展。

1、内容翻译,中西合璧展观川剧经典

川剧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戏曲形式,其独特的表演艺术、服饰、音乐和剧本都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川剧的内容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到文化、语言、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的考量,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以确保川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被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从而推助川剧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接受和欣赏。

第一,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并行。川剧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其翻译不仅需要传达文字意义,更要传递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川剧翻译时,要有效结合归化与异化翻译技巧,根据具体内容、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翻译的目的等因素,灵活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程度,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便于海外观众理解。例如,在涉及川剧特有的表演技巧、服饰、道具等文化元素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在涉及人物对话、情感表达等更易被目标语言读者接受的内容时,则可以采用归化翻译,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偏好。

第二,以文化翻译视角进行改编与再造。川剧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翻译与传播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传递。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对川剧进行改编与再造,以川剧文化内涵的创新性表达顺应海外观众理解与认知。一方面,川剧翻译要注重文化信息的移植与重构,让源语言和目的语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使目标语言观众易于理解和欣赏。另一方面,川剧的改编与再造要以对原作的理解和尊重为基础,通过对原剧内容的重新解读和创造性的表达,使川剧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国际化的传播需求,增强川剧的艺术魅力和国际影响力。

2、技术赋能,赋能川剧文化多元表达

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媒体深融更赋予国际传播的全新生态。在此背景下,川剧与现代科技融合升华,以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实现在现代社会与国际传播中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数字化技术给予川剧保护和传承新可能性。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迭代,云平台、云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留存川剧的表演艺术,为大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保证了川剧文化的持续性和传承性。

第二,“互联网+”拓展川剧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一方面,川剧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实现传播,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并通过与实时互动,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另一方面,AI、VR、AR等技术的结合使用,为川剧的展示和观众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提升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川剧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发展。此外,媒体深融通过新型传播媒介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激活移动新时代的川剧艺术表达,赋能川剧呈现个性化、互动性、体验性的应用传播。

第三,跨界融合丰富川剧多元化生存发展潜力。近年来,跨界融合也成为了川剧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如影视、音乐等的结合,川剧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实现传统与现代艺术互通,顺应时代审美变迁,促进川剧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系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一般项目《魏明伦经典川剧剧作戏曲价值与国际传播研究》(编号24CJYB13)的研究成果。(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郝雯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