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用来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Broad Money Suppl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是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在我国,M2是指M1加上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和信托类存款。M2可用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均衡的目标,通常M2的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
由于许多金融工具具有货币的职能,因此,对于货币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果货币仅指流通中的现金,则称之为M0;狭义的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
这里的活期存款仅指企业的活期存款;而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M2指标的意义,该指标高表明或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利率或调高,该指标低表明或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利率或调低。
实际上,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0是货币流通总量,M1(M0+实体企业的活期存款)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M1+所有其他存款)代表货币发行总量。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2和M1之间的剪刀差反映经济脱实向虚(房地产、股票等泡沫经济)的程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同比为8.3%,余额突破了300万亿元,达到304.8万亿元,流动性十分充裕。尽管M2规模很大,但在我国不会因此引发通货膨胀问题,因为当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关住货币总闸门,严防货币超发引发高通胀。在当前物价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政策的重点是强调将M2增速控制在实际经济增速和目标物价涨幅之和的附近,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我国M2中占比最大的是居民存款,占整个M2比例的约47%。在中国经济过去的几十年里,M2出现了数百点上升,说明经济发展惠及百姓,民众财富增长使得银行储蓄增加。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126万亿元,红包供应量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然而,在广义货币达到300万亿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表现依然波澜不惊,A股仍徘徊于3000附近止步不前,未有增量资金大举入市的迹象。3月通货膨胀率CPI数据为0.1%,社会需求偏弱。
事实上,我国2022至2023年间M2增长扩大到两位数,已经向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但居民购买力表现仍然相对疲软。由于流动性增长与购买力和消费增长不匹配,所以金融领域释放的大量流动性,未能实现顺畅的流向生产、投资和消费等领域。
但是,银行流出的资金不会凭空消失。近些年来,在房地产市场赚钱效应的吸引下,我国的M2主要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成为流动性的蓄水池。事实证明,我国持续近20年的炒房热,就是在流动性的推动下促成的,房地产泡沫也是由于该领域集聚了天量资金所酿成的。
一般情况下,资本流动会在楼市与股市之间呈现出跷跷板效应,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资金会流向股市,而当股市低迷时,资金又会流回房地产。但是,众所周知,A股期以来一直处于跌跌不休的熊市之中,以至于中国股民已经到了谈股色变的地步,对于股市唯恐避之不及。
尤其是去年市场出现股灾暴跌行情以来,广大投资者纷纷割肉离场。就连投资经验老道的外资,也对中国股市感到无可奈何,不得不斩仓清盘,黯然伤神的离开了中国。虽然中国广义流动性已达300万亿元,但A股指数却明显处于估值偏低的状况。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股市和社会消费均未能体现出流动性突破300万亿元所产生的效果,那么,这些资金都流到哪里去了呢?
一、流向了债券市场
数据显示,近5-10年期间,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了新的流动性蓄水池。2014到2024年这10年期间,债券市场规模从不足30万亿元,暴涨至160万亿元。市值规模扩大了5倍,年化增长率超18%,相较于其他市场明显表现出流动性增长效应,远超M2的增长率。
当债券市场出现牛市行情后,资金流向偏向于避险资产,导致风险资产市场的资金流入不足,国内主要商品和股市等风险资产难以实现持续上涨。不过,由于A股总市值相较于流动性偏小,未来市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指数类资产和股指期货等品种有望出现一轮上涨行情。
二、流动性以存款方式滞留在银行里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居民存款余额达到了295万亿元,仅一季度就增加了11.2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了8.5万亿元。
居民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3年疫情冲击,民众收入下降并对未来预期的降低,为了预防家庭变故、疾病、教育和养老等支出,老百姓不敢消费,只能依靠节衣缩食攒钱,来抵御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3年疫情结束后,国内消费需求更加低迷,不仅体现在住房和汽车等大宗商品,其他商品销售也出现急剧下滑局面。
尽管为了促进消费,银行不断下调存款利率,但百姓仍然不为之所动,于是我国银行存款金额还在持续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银行贷款金额的持续低迷。
据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余额高达146万亿,过去的一季度,居民存款又增加了8.56万亿元。但居民贷款额度仅增加了1.33万亿元。存贷款金额相差了7.23万亿元。
事实上,存款数据大而社融数据小,二者不成比例,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并非好事,因为这种局面会造成消费疲软、投资低迷,经济发展缺乏增长动能。
三、金融空转
金融空转是指当前正常或超量发行的货币、信贷无法有效流入实体经济,按原理应该流入实体经济,但是基本上流入了金融系统,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实现资产价格的增长。金融空转是金融资本时代的必然,预测会存在较长时间,或者未来基本上都要伴随金融空转时代。
由于经济不景气,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过低,导致出现资产荒,才使得央行发出去的货币,再次以现金的形式滞留在企业账户上。一些企业从银行贷款用来还债,而债权人得到还款后,并没有通过投资而形成货币创造效应,却又将这笔钱存入了银行,这就是所谓的金融空转。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趋于保守,不敢贸然贷款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而个人也不敢轻易投资创业。这就导致尽管M2在不断增长,但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内。
实际上,金融空转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
1、实体经济投资额度越来越少,因为实体经济没有利润,或者说利润比较低,远远不及虚拟经济的利润,从而会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就业机会的大幅减少;
2、经济会越来越空心化,金融领域会越来越强,这对于正处于产业升级和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化中国来说,并非好事;
3、金融杠杆会越来越高,因为资本是趋利的;
4、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如同美国金融体系那样。
我们将会看到: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不断衰退,而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会越来越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历史上,我们已经看到过美国、英国是这样了。
金融空转对于中产阶级最为不利。一方面,货币、信贷依然处于海量时代,因此货币是贬值的,而资产价格是上涨的;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会越来越弱,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而薪酬很可能在货币大幅贬值的年代还会降低。
因此,这对依靠岗位、工资的中产阶级是最不利的,而最利于哪些敢于冒险的穷人、以及富裕阶层。
回顾历史上美国、英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在金融时代,金融空转导致中产阶层在很大程度会被消灭掉。未来的中国,如果一直处于金融空转时代,许多靠加杠杆投资房地产而富起来的4亿中产,很可能将面临资产被吞噬的命运。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的广义货币必定会进入资本市场,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和金融市场的正常流通决定了其走势。不过,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楼市、股市已经走出困境,中国经济内循环堵点已经打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
普通人根本不用关心这类问题! 首先,无论如何,钱与你无缘,其次,你有的只是一种叫债的东西,担心钱干嘛
你说吧,我正愁知道的人太少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