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最残忍的告别:王小波留给我们3条反内耗生存法则

诗与星 2025-04-22 02:41:59

上今日头条,看深度好内容。

一、4月的王小波

4月属于艾略特,艾略特说,4月是个残忍的季节;

4月属于王小波,今年是王小波去世第28个年头。

王小波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到,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他半开玩笑的说,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着: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再加一句,书都卖掉了。

1997年4月,王小波不幸心脏病突发去世。

在写给爱人李银河的信中,他的第一句都是:你好哇,李银河!

后来,李银河女士写了一本自传,叫《活过,爱过,写过》。

有一种爱,叫做我活成了你的墓志铭。

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写到,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王小波还写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句话,却用了很久,才懂这句话。

这一生,我想做的,不过是做一个有趣的人。

怎么算有趣?

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肯定没趣,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也不能算有趣。

有趣的人生,一定是精神层面丰盈而富足的。

年少的时候,被人评价自命不凡故作潇洒,成年后被人嘲笑。

有一种人生观,看似与世无争,其实是一种灵魂深处的高度自洽:我根本不需要赢,我站在那里,就已经赢了!

在王小波的文字里,我们能读到这种神性的光辉。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王小波写到: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是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如果你偶然遇到一个有趣的灵魂,并被邀请走进那个灵魂世界,恭喜你,你会见到一个比现实更为恢弘美丽的壮观世界。

如果你不珍惜这个美轮美奂的世界,也没有关系,正如王小波所言:我喜欢我的诗,因为我知道它是真正美好的,它身上有无可争辩的光辉。我也喜欢我自己造出的我自己,我对他满意了。

二、4月的李银河

李银河在《活过,爱过,写过》里写到:意义,意义。想了一辈子,还是没有想出什么意义。在浩渺的宇宙当中,这么一个小小地球,就像一笸箩芝麻当中的一粒芝麻;在茫茫人海当中,这么一个小小的人,就像一笸箩芝麻当中的一粒芝麻。我的人生能有个什么意义呢?即使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富豪,那些颐指气使的高官,那些万人瞩目的明星,也不过是在这样一个芝麻星球上的一个芝麻人儿,能有个啥意义呢? 这样想了之后,你不可能不变得冷静,甚至万念俱灰。人生会显得无比渺小,黯淡,冰冷,寂寞,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所有的事情,都不值得追求;所有的情绪、情愫、情感,都没有必要。那么为什么还要活着呢?既然死是所有人的归宿,为什么还要活呢? 不为什么。什么也不为。活着只是人的一种状态,就像一条鱼,一棵树,一只甲壳虫。我们来到人世,我们消耗掉一些物质,改变周边的一些物质,然后离开人世。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个芝麻人生呢?

初看起来,是一本比较悲观缺乏“斗志”的人生观。

但事实上,随波逐流的背后,是活的通透,活的自由。人生短暂,不要被欲望蒙蔽了眼睛,而失去体验世界上的美好的能力。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抑或是如何不努力,都不过是一粒宇宙中的微尘,这是残酷却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卸掉生活的重负,直面人生的美好与诗意,不妨兴致勃勃的活一场。

0 阅读:4

诗与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