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远处开始吧。电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它具有一些外部属性,并且没有任何内部属性。他不是由任何“物质”构成的,他就是他。电子具有质量、电荷和磁偶极矩。所有这一切早已被测量和记录。
电子带有负电荷,因此被正电荷吸引。原子核带正电。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电子可以落入的阱。
该系统类似于行星系统,其中引力势被静电势阱取代。因此,人们预计电子绕原子核运行的方式与行星绕恒星运行的方式相同。然而,有一个问题。轨道是一种恒定加速的状态,根据电磁学理论,加速的电子会辐射能量,并应螺旋进入原子核。但他没有。
这种情况成为量子力学出现的原因之一
量子力学描述的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它是由波函数描述的。这意味着所有物质的行为都像波一样并且可以干扰自身。这种干扰消除了许多电子“轨道”,其特征是一系列能量增加的轨道,但仅限于某些离散的能量值。
因此,与原子核结合的电子只能存在于某些允许的能态下。这些能量状态与角动量等其他属性相关。
电子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光子形式的能量,在能级之间进行离散的量子跃迁。由于能级是离散的,光子能量也会被吸收或发射。
为什么电子没有辐射出所有的能量并塌陷到孔的底部?
这是因为存在一个允许的最小能量,低于该能量就没有更多的状态。
碰巧的是,最低能态集中在原子核内,但又延伸到原子核之外。它本身不是轨道,它只是可能的最低能量状态,没有与之相关的角动量。电子的概率云集中在原子核中,但由于电子的质量非常小而扩散到原子核之外。电子的这种分布状态是由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造成的。
然而,事情从此变得更加复杂。电子还有另一个与其磁矩相关的特性,称为自旋。
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规则,根据该规则,任何具有非整数自旋的粒子不能以相同的状态存在。因此,自旋为 1/2 的电子不能处于相同的量子态。这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这非常重要,因为它解释了原子的云状结构。泡利原理是原子稳定并以某些方式表现的原因。因此,原子结构可以被认为是电子的一种容器。
自由电子被原子核的势阱捕获。这意味着自由电子已经具有过剩的能量。因为它们一开始就有多余的能量,所以它们实际上必须失去能量才能形成稳定的原子。一旦所有较低的原子态都充满了电子,它们就不再失去能量,原子就会变得稳定。因此,它们在物理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紧密地包裹在原子核周围。
这一切都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但一旦我们添加另一种力,即重力,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在极端重力下,稳定的原子可以压缩得如此之大,以至于电子可以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导致质子捕获电子并形成中子。
这些物体被称为中子星,本质上是一团巨大的中子。如果添加更多物质,它就会变成固体夸克物质。唯一将这些物体结合在一起以抵抗重力的就是泡利原理。一旦这个原理不再适用,物体就会塌陷成黑洞,我们就无话可说了。
原子在能量上是稳定的,因为它可以在不增加或失去能量的情况下存在。然而,我们需要量子理论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一切。
试图从经典直觉的角度来理解量子力学是不可能的。电子不是一个绕着另一个球旋转的球,而是一个量子物体,其最小能量是通过成为原子的一部分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