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数学交的白卷,作文只写了28个字,校长看过后:马上录取他

智史通鉴鉴 2024-09-26 17:50:53

他25岁才参加高考,却对数学一窍不通。

无奈之下他的数学交了白卷,之后考语文时,他觉得语文也很难,只读了一遍题目就把试卷放下了。

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在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洋洋洒洒的写下了28个大字,没想到这28个字被校长看到了,校长决定破格录取这位考生。

这让一众人都惊掉了下巴,这样一个数学交白卷的人也能被录取?他在作文中写的28个字到底是什么?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从小就颇有文学天赋

1905年,臧克家降生在山东诸城的一个书香门第。这个家族曾经人才辈出,祖辈们在科场上屡获殊荣。

然而,就在臧克家呱呱坠地的那一年,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革,犹如一记重锤,击碎了臧家延续仕途的梦想。

尽管如此,文学的种子早已在臧克家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每个清晨,年迈的祖父都会捧着一本泛黄的诗集,用沙哑却充满温情的声音,为他朗诵那些流传千年的佳作。

春日里的鸟语花香,秋夜里的月光如水,都在祖孙俩的吟诵中变得生动起来。

私塾里的日子虽然枯燥,但对臧克家来说却是充满乐趣的。

那些深奥难懂的古文,在他眼中仿佛变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描绘着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小学时期,臧克家更是如鱼得水,他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1919年,14岁的臧克家正值青春年少。当五四运动的号角吹响时,这个瘦弱的少年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高喊着爱国口号,内心燃烧着对国家未来的热忱。

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国民,也点燃了臧克家心中的文学之火。

高中时期,臧克家开始尝试创作。他的笔下流淌出优美的诗句和感人的故事,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驱使着他。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了各大报刊。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印在报纸上时,那种喜悦和自豪感让他更加坚定了走文学道路的决心。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家道中落的打击接踵而至。曾经富足的生活变得拮据,臧克家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为家庭分担重担。

与此同时,学业上的压力也让他倍感煎熬。虽然文科成绩优异,但数学却成了他的噩梦。每次考试,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都让他头痛不已。

面对高考的挑战,臧克家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提高理科成绩,大学之门就可能永远向他关闭。

但他又不愿放弃自己挚爱的文学。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这个倔强的少年开始了艰难的抉择。

尽管困难重重,臧克家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他相信,只要心中的文学之火不熄,就总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

惊人的高考经历与破格录取

1930年的夏天,青岛大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试。

考场内外,弥漫着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氛。考生们神情各异,有的信心满满,有的忐忑不安。

在这群莘莘学子中,有一位25岁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臧克家。

考试开始,监考老师分发试卷的沙沙声响起。臧克家接过试卷,翻开第一页,却顿时愣住了。

数学题目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纸上,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他苦思冥想,却无从下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臧克家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交白卷。将空白的答卷递给监考老师时,臧克家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选择了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

第二天的语文考试,臧克家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然而,当他看到作文题目时,又陷入了沉思。

常规的应试文章似乎无法表达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打破常规,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来回应题目。

就这样,臧克家在答卷上只写下了短短28个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写完后,他毫不犹豫地交卷离开,留下一片哗然的考场。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老师们翻到臧克家的答卷时,都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

数学白卷就算了,语文作文竟然只有28个字,这样的考生怎么可能被录取?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校长闻一多走进了阅卷室。

他随手拿起一份答卷,正是臧克家的那份。当他看到那28个字时,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反复品味着这短短的一句话,仿佛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仍怀抱理想的青年形象。

闻一多激动地对周围的老师们说:"这不是普通的应试之作,而是发自内心的人生感悟。能在考场上写出如此深刻的话语,足见其文学天赋非凡。"

其他老师纷纷表示质疑,指出臧克家的数学成绩和作文字数都远远不达标。但闻一多坚持己见,他认为大学不应该只看分数,更要发掘真正有潜力的人才。

为了说服大家,闻一多深入分析了这28个字的内涵。

他指出,"幻光"象征着人们追求的虚幻目标,而"苦海"则暗示了盲目追求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短短一句话,包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闻一多的极力推荐下,校长最终同意破格录取臧克家。他们认为,这样一个能够在考场上展现独立思考和文学才华的学生,正是大学需要培养的人才。

当录取通知书送到臧克家手中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原以为自己的"特立独行"会断送入学机会,没想到反而成为了被赏识的关键。这份意外的惊喜,让臧克家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段不同寻常的高考经历,不仅改变了臧克家的人生轨迹,也为青岛大学的招生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从28字到文学巨匠

在文学课堂上,臧克家的表现令人惊艳。每当老师抛出问题,他总能给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对意境的把握能力,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课后,他常常留下来与老师讨论文学创作的技巧,那种求知若渴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臧克家的创作才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展现。他的诗作开始出现在校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些饱含深情又充满力量的文字,仿佛能直击人心。他描绘的农村景象,讲述的农民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1933年,臧克家的首部诗集《烙印》出版了。这本薄薄的诗集,却在文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评论家们纷纷赞叹,认为这是一位真正了解农村、体察民情的诗人的呐喊。《烙印》中的诗作,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农村的苦难与希望。

正是这本诗集,为臧克家赢得了"农民诗人"的美誉。他用质朴而有力的语言,道出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心声。

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创作主题的肯定,更是对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写作态度的认可。

臧克家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融入了现代诗的创新元素。

他善于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他的诗中常常充满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和感悟。

在臧克家众多作品中,《有的人》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简单的两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是对人生价值的诠释。这首诗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了激励无数人的座右铭。

回首臧克家的文学之路,那28个字的作文仿佛是一个神奇的转折点。

它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这段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天才往往以非凡的方式展现自己。

同时,它也彰显了伯乐慧眼识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闻一多的慧眼相识,也许文坛就会失去一位杰出的诗人。

臧克家的故事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被固有的框架所束缚。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特殊的才能。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发现并培养这些潜在的天赋。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从28个字到文学巨匠,臧克家的成长历程堪称传奇。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证明了文学的力量。他的诗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参考资料

民国时的破格录取:臧克家数学0分被青岛大学录取——南京日报,2013年6月24日发布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