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公布:九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草根爱练剑 2024-10-09 03:12:40

资讯来自网络;中国社会科学网 北京

2024年,截止目前,国家文物局分在4月16日、6月14日、7月12日、9月13日召开四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发布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淮安城市考古和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九项最新考古进展。

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是哪些?

01

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

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

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也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

武王墩墓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距离楚国都城寿春城十余公里,是楚国的高等级墓葬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室虽被盗扰严重,但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仍有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工作于2020年9月开始,相继完成封土和填土发掘;2023年12月,提取椁室上铺设的竹席。这期间,建设了一号墓现场保护大棚和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必要的配套设施。

至2024年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此后,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武王墩墓出土的漆耳杯

墓主人是谁?为何拥有如此高等级的墓葬?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近期已经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

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介绍:“正在展示的铜簠,口沿处有‘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十二字铭文,‘酓前’即楚考烈王‘熊元’,这是判明墓主人身份的有力佐证。”

铜簠及铭文

楚考烈王何许人也?

他是楚顷襄王之子熊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曾是秦国的“人质”,后在春申君黄歇的帮助下逃归楚国,继承王位,成为第39任楚王。他的成就,总结起来就是“灭鲁、救赵 退秦 强楚”。成语“毛遂自荐”“无妄之灾”,便和他有关。

02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

使用机械手进行文物提取

经考古调查确认,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长约37、宽约11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约3米。

环形区和条形区遗物数量少且分布较为零散。船体位于遗址核心区,上部结构不存,残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盖,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舱板、底板等,可见10个以上分舱,发现2处疑似桅座结构。

出水文物进行脱盐处理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散落区可见陶瓷器、螺壳和零星原木等。

三个阶段考古调查,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二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8件。除提取文物外,依靠柔性机械手,还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

一号沉船提取出水的珐华梅瓶

一号沉船遗址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预估数量超10万件。从出水文物来看,一号沉船发现成批量的珐华器,包括梅瓶、盖罐等器型,这在我国沉船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珐华器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后二次烧成的器物。元代,珐华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一号沉船的珐华器,部分颜色、纹样带有伊斯兰文化因素,揭示明代中期中国同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乃至中东地区国家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

二号沉船遗物堆积

“二号沉船堆积的原木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等地区。”宋建忠说。二号沉船的乌木也是我国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根据我国古代相关文献记载,木料、香料、沉香等均在进口的物品名录中,综合研判二号沉船发现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

03

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

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稽中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是一处战国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2024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发现的汉代遗存主要为建筑基址、水井、马坑,尤其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成为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战国与汉代建筑基址

△六朝时期砖砌水井

△汉代墨书木刺

04

江苏省盐城市盐业考古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多家考古单位联合,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其中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现在初步推测其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位于盐城市东台市的缪杭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的制盐聚落。

△缪杭遗址全景照

△缪杭遗址出土长条形储卤池

△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05

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

△开封-遗址北宋主要遗存分布图

其中,景龙门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原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2023年至2024年的发掘显示,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通阔约60米、进深约19.3米。

△景龙门周边重要节点示意图

相关考古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对该城门遗址进行形制复原,宋徽宗的《瑞鹤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萧照的《中兴瑞应图》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06

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

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2021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存,以及餐饮厨具为大宗的各类器物,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

△淮安板闸镇遗址发掘区航拍照

△淮安板闸镇遗址内的一处饭店后厨

07

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

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国家文物局

,赞260

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至8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皇朝墩遗址及周边遗迹分布示意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森介绍,皇朝墩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及1处水稻田,遗址周边还发现古河道、古水塘,以及连接古水塘与聚落环壕之间的水沟等遗迹。

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8900平方米。2号台地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发现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百余件。

环壕围绕2处台地,周长约900米;通过解剖发掘,确认了台地及环壕营建于上山文化中期,存在多次修整迹象,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逐渐废弃。

水稻田位于台地东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局部区域发现垄坡和疑似木质遗物残留的朽痕,出土夹碳陶片。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判断水稻田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

皇朝墩遗址早期稻田遗存及相关依据

皇朝墩遗址出土部分陶器

专家认为,皇朝墩遗址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坚持“考古前置”不动摇,坚持文化考古遗产保护不动摇,坚持考古文化资金专项不动摇,坚决做好皇朝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08

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

填补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国家文物局

,赞302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遗址及发掘区全景(上为东)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0000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说,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

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房址(F4,上为北)

陶罐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专家表示。

09

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

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国家文物局

,赞84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是一处二里头文化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700—1600年前后。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1号基址平面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志江介绍,八里桥遗址现存面积约1350000平方米,勘探表明遗址北、西、南侧分布有壕沟,东部以潘河为界,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潘河东岸新发现有大面积同期文化遗存。遗址内探明有沟类遗存11条,将遗址南部划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域,目前主要对大型夯土建筑区和手工业遗存区进行了发掘。

绿松石

八里桥遗址总平面图

“其中,大型夯土建筑区面积约48000平方米,1号基址位于一处长方形夯土台基中部,坐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武志江说,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米、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门道处用碎石子铺垫。周围发现有祭祀坑,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

2号基址与1号基址东西并列,形制相似,目前仅揭露出西南角。手工业遗存区发现有墙垣和冶铜相关遗存。墙垣经多次修筑,底部有人祭现象,南墙保存较好,目前探明长度约190米;中部发现有大面积灰黑土堆积,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为寻找冶铜手工业作坊提供了线索。

专家认为,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该聚落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国家文物局明确“考古中国”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重点支持人类起源、早期社会、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与早期王朝国家、水下考古、文明比较研究等11个重点研究方向。

文博工作者围绕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入推进多学科、跨区域联合攻关,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来源:国家文物局(李瑞、赵军慧)、央视新闻(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 张立雷 周琨)

转载自文博圈

新媒体编辑:宗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