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
金科老师好!我是一家制造型企业的负责人,最近市场部同事一直在催我批展会预算。但看新闻说上海车展都闹出"双主办方"争端,很多展会现在招商困难、观众稀少。我们这种中小企业到底还要不要参加展会?如果参加,该怎么选才能不花冤枉钱?

金科老师解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及时。最近上海车展的"主办方之争"确实给行业敲了警钟——不是展会没用了,而是低质量的展会正在被市场淘汰。就像智能手机淘汰了功能机一样,展会行业也在经历一场"智能升级"。
1. 展会的"变与不变"
先说结论: 展会永远有价值,但价值点转移了
不变的核心价值:
✅ 信任加速器 :70%的B2B订单仍需面对面建立信任(数据来源:麦肯锡2024报告)
✅ 行业风向标 :比如参加一次光伏展,能同时看到上下游50家企业的动态
✅ 高密度资源池 :3天展会见的客户,可能抵得上业务员跑3个月
变化的关键趋势:
⚠️ 从"摆摊"到"精准匹配" :过去是租个展位等人来,现在要用数据提前邀约目标客户
⚠️ 从"大而全"到"小而美" :行业细分展(如"新能源汽车电机专场")效果反而比综合展好
⚠️ 从"线下独大"到"线上线下融合" :提前线上预热,展会现场深度洽谈,会后私域跟进
2. 中小企业参展"避坑指南"
我总结了一个"三看三不选"原则:
三看:
1️⃣ 看主办方 :优先选政府/国家级协会主办的(如广交会),次选垂直领域头部商业展
2️⃣ 看往届数据 :要对方提供上届的"参展商续约率"(低于60%慎选)、"专业观众占比"(低于50%放弃)
3️⃣ 看同行动向 :竞争对手连续3年都参加的展,值得重点考虑
三不选:
1️⃣ 没有明确主题的"大杂烩"展不选 (如既卖机床又卖食品的所谓"工业展")
2️⃣ 首次举办的"新创展会"不选 (除非主办方有深厚行业资源)
3️⃣ 展位费超过年营销预算5%的不选 (中小企业要严格控制成本)
3. 把10万展位费花出100万效果
分享3个实操技巧:
技巧一:做"会前匹配" •
提前1个月拿到主办方观众名单,筛选出100家目标客户 • 安排销售团队逐个预约:"王总,我们在3号馆A36展位准备了行业白皮书,特邀您来取"
技巧二:设"钩子产品"
不要主推常规产品,而是展示未上市的新品或定制解决方案 • 案例:某零部件企业展台放"下一代智能控制器"工程机,吸引主机厂主动洽谈
技巧三:定"精准KPI"
不要泛泛追求"收集500张名片",而要锁定: ✓ 现场签单金额 ≥ 展位费×3 ✓ 获取KA客户采购负责人联系方式 ≥ 20个
4. 未来5年展会新玩法
建议关注两个方向:
线上+线下"混合展" • 线下展位放核心产品,线上同步直播(可覆盖未到场的国际客户) • 会后自动生成"客户洽谈报告"推送至CRM系统
从"参展商"变"联合主办方" • 与行业协会合办分论坛(成本可能比单独参展更低) • 在展会发布行业白皮书,抢占话语权
说句掏心话: 展会就像相亲——重要的不是参加多少次,而是能否遇到"对的人"。用战略思维选择展会,用战术创新提升效果,这个传统渠道依然能成为中小企业突围的利器。
互动时间:
你在参展过程中踩过哪些坑?
欢迎分享实战经验!点赞破万的留言,将获得我整理的《2025优质展会名录》——包含132个经过验证的垂直领域展会数据。
金科 | 企业战略顾问 服务过47家制造业企业的"展会增效"项目,最高帮客户实现单次展会签约额达预算的1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