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为了夺取优势,为了取得胜利

长江新世纪 2024-11-18 16:17:01

摘自《心胜3》金一南

企业管理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现在社会方方面面都在提战略,出现了“战略泛化”的现象。那么,什么是战略?

“战略”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 strategos,原意是将军、将领,最初指的是一种对军事力量的运用,对胜利的追求。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而在中国,最早的战略观念则出自孙子的《妙算》。

由最初的将军,到将道,又到战略,标准英文为 strategy。从整个过程来看,今天的很多战略观念都很模糊。模糊在哪里呢?无论讲战略的综合性,还是讲战略的全面性,其核心观念就是制胜,战略一定要夺取优势,一定要取得胜利。

将道也称为胜道,即制胜之道。军事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是这样的,国家安全战略也同样如此。仅仅把力量综合起来就是战略吗?不是的。综合起来是为了夺取优势,是为了取得胜利。离开这点,战略的基础就没有了。这就是从将军到将道,再到战略的发展过程。

孙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战略,但他的著作《妙算》却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战略观念。《孙子兵法·地形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什么是将道?孙子认为,将道就是要料敌制胜,当然还要考虑地形的问题。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还讲过,将道作为胜道,需有以下几个条件: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第一条讲,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战,什么时候不可以战,这样的人能够取得胜利;第二条讲,知道双方兵力多少,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得多,什么时候运用得少,这样的人胜;第三条,全军上下一心一意,同一个志向,这样的人胜;第四条,以充分准备代替毫无准备,这样的人胜,这是一个以逸待劳的问题;第五条,充分授权,充分发挥第一线官兵的主观积极性,这样的人胜。如果无论什么时候,有领导指示我们才动,没有领导指示我们就不动,那不动也就不会胜。

这就是将道、胜道,制胜的战略。战略一开始就是要谋取胜利,谋取胜利有若干个条件,而这若干个条件必须具备,才不是简单的作战,而是真正地入了将道了。

西方曾评论中国:“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直到行将不复存在了,中国人才真正认识到组织一个现代国家的必要。”极具讽刺色彩。这主要源于1840 年以来,国际形势对中国的连续考验和严峻挑战。

1840 年以来,中国所遭受的灾难使中国的安全战略跟美国的不一样。美国安全战略推行较早,它用金钱、枪炮不断地扩展疆土,属于扩张型。自 1776 年独立以来,美国的国土面积从 100 多万平方公里扩展到今天的 930 多万平方公里。而 1776 年以来的中国,国土面积则由大约 1200 万平方公里收缩到了今天的 960 万平方公里,还有大量的海洋权也丢失了。

近代西方曾有人讲:“近代中国的收缩到今天都没有停止。”比如说台湾问题,我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正是从这刻骨铭心的教训开始的。当然,我个人认为,我们过去对历史的认识,过于简单地把灾难都推到了一小部分人的身上,比如台独分子、清政府。

不少研究近代史的学者都曾讲过:“清朝是个特例,清政府最后的垮台不是内部崩溃,是外敌太强。”李鸿章则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三千年未有之强敌”,清政府面对的是空前的灾难。

清政府时期,皇帝的清廉程度和皇帝励精图治的意向是历届封建王朝中最突出的,尤其是清后期的皇帝。他们很想把国家管理好,如果没有外敌压力,清政府还能维持很长时间,因为其内部还有一些再生的机制。但这种再生机制在强大外敌压迫之下,就不足以支撑了。

以道光皇帝为例,在执政之初,清朝社会腐朽,“宴会三日不能闭,官员车马无不斗奇淫巧”,八旗子弟乘坐奇车宝马,驾鹰遛鸟,满汉全席,宴会三日不能闭,一派腐朽没落的气象。

道光深知清王朝所面临的挑战与灾难,上台之初就想扭转局面,于是,励精图治,从自身做起。当时他规定节约宫内开支,“岁入不过二十万”,故宫一年的开支不能超过二十万。他最先提倡“四菜一汤”。道光的皇后过生日,他规定宫中只许吃炸酱面。他还力图节省经费投入军队。此外,道光皇帝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穿过带补丁裤子的皇帝。

但如此清廉的道光皇帝,最后却遭到了最惨重的失败。1842 年道光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仅仅一纸《南京条约》将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只讲结果,不讲过程。

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远东曾做过这样的评论:“中国之装备 ,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所行为之事 , 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国中之兵 , 说有七十万之众 , 未必有一千人合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 7000 名,16 条军舰。清朝的兵力 70 余万,沿海一带的兵力就有 20 余万。但镇海丢失,广州丢失,陆续失地,到处顶不住。最后 7000 名英军,将中国闹得翻天覆地,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永久割让香港。这就是在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冲击时,至弱武备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当晚,《清史》记载:上退朝后 , 伏首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乎顿足长叹。

道光退朝之后,在便殿阶上捶胸顿足,踱步徘徊至五鼓,顿足长叹:“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中国当时面临的严峻挑战,不是道光皇帝个人品质所致,而是国家力量的问题。清政府的腐败机制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道光皇帝一辈子的梦想都被一纸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击碎了,最后郁郁寡欢,抱憾而终。咸丰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销主和派,重新起用主战派林则徐,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然而林则徐在赴任的路上却突然病死了。咸丰皇帝曾给自己定下一个座右铭:

第一,防土木之渐;第二,防宴安之渐;第三,防壅蔽之渐。

通俗地讲,就是不能大兴土木,不能大吃大喝,不能闭目塞听。然而, 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杀人放火,火烧圆明园之际,咸丰皇帝却跑去了热河。

近代中国连续遭到严峻冲击,少数几个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挽救这个败局。因为软弱的国家力量完全不足以实现抱负,腐朽的政治机制根本无力维护国家安全。

我们在检讨近代史的时候,经常讲帝国主义如何凶残,如何残暴,如何嗜血成性,却从未反思我们为什么软弱至此。

国家安全战略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近代以来中国因为安全问题所遭受的灾难比比皆是。清朝政府垮台之后,国民政府成立,但灾难并没有结束。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