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科普之前,我照例先分享一下上周在病房查房时遇到的一个小插曲。一位细心的家属向我提出了关于浸润性肺腺癌病理报告的问题,他询问了高分化与低分化、原位癌、微浸润与浸润之间的区别,以及这些术语是否仅仅代表了癌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鉴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解答,深入探讨术后病理的分型、危险程度,以及肺腺癌从原位到浸润的发展过程。
术后病理的分型和危险程度在术后病理报告中,我们会看到癌细胞被明确分类为高分化或低分化。高分化意味着癌细胞形态接近正常细胞,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治疗相对容易,预后良好。相反,低分化癌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差异大,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且更易发生转移。
浸润性肺腺癌的病理亚型包括低度恶性(如贴壁为主型腺癌)、中度恶性(如乳头状或腺泡状腺癌)和高度恶性(如实性或微乳头状腺癌)。对于IA1~IB期的患者,不同恶性亚型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差异显著,特别是高度恶性亚型中,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预后明显劣于突变阴性者。
高度恶性亚型患期生长方式类型为微乳头或实体型,往往需要术后辅助治疗。术后病理中,各种亚型的占比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加上基因检测就能判断后期治愈情况和是否需要辅助治疗。
安全的开局:肺原位癌肺原位癌(AIS)是一种非常早期的肺癌病理类型,也被称为“0”期癌。它起源于肺泡上皮细胞,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直至癌变,但癌变细胞并未突破基底膜,因此不会侵犯周围组织,也不会发生远处转移。肺原位癌安全和发展缓慢,可以持续10年以上而无明显症状。
在肺原位癌中,癌细胞被限制在肺泡表面,就像细菌刚落在苹果表面,尚未向内部渗透。基底膜,作为细胞与组织间的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因此,肺原位癌的癌细胞并未突破这一关键屏障,保持了其局限性和非浸润性。
危险的信号:微浸润腺癌肺微浸润腺癌(MIA)是肺原位癌向浸润性腺癌过渡的一种病理类型。在这一阶段,癌细胞开始尝试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浸润,但浸润深度通常不超过5mm,且没有血管、淋巴管、肺泡腔和胸膜侵犯。微浸润肺癌处于肺原位癌和早期肺部浸润癌之间的过渡阶段,属于早期肺癌的一种病理学表现。与肺原位癌不同,肺微浸润腺癌的癌细胞已经突破了基底膜,这是其发展的关键一步。然而,由于浸润深度有限,癌细胞尚未形成广泛的浸润和转移能力。这种突破虽然微小,却标志着肿瘤性质的转变,从非浸润性向浸润性过渡。
这个时候再看CT影像,结节往往由纯磨玻璃样变为混杂磨玻璃样,其中可见部分实性成分。这个时期是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期,切的干净恢复也快,切除干净后往往也无需放化疗。由于浸润深度有限,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密切随访以防复发。
危险的阶段:肺浸润癌肺浸润癌(IAC)是肺癌进展的标志之一,指癌细胞已经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形成局部结节或肿块,甚至可能通过淋巴循环、血液循环等途径发生远处转移。肺浸润癌根据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可分为不同的分期,其恶性程度和预后差异较大。在肺浸润癌中,癌细胞已经完全突破了基底膜,具备了广泛的浸润和转移能力。这种突破不仅使癌细胞能够在原发部位迅速增殖,还能够通过淋巴管和血管进入其他组织和器官,形成新的肿瘤病灶。因此,肺浸润癌的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难度和预后也相对较差。
在CT影像上,肺浸润癌的结节或肿块常表现为边界不清楚、边缘不光滑,伴有明确的毛刺征、分叶征等表现。治疗肺浸润癌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对于早期浸润癌患者,手术治疗仍可达到治愈目的,但需术后动态复查;对于中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则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延缓病情发展并提高生存质量。
肺原位癌、肺微浸润腺癌与肺浸润癌代表了肺癌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核心区别在于癌细胞是否以及如何突破基底膜。肺原位癌作为最早期的肺癌类型,通过及时手术切除往往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肺微浸润腺癌则处于原位癌与浸润癌之间的过渡阶段,手术切除后预后也相对较好;而肺浸润癌则因癌细胞广泛浸润和转移而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较差的预后。
因此,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精准把握治疗时机,对于提升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跃进与医疗技术的日益精进,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正变得更加精确高效,患者无需过度担忧病情会“失控”。维持积极心态,配合恰当的随访管理策略,定能促进最佳治疗成效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