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商朝末年,位于岐山之原的周部族,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势力庞大。而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失德,经过文王、武王两代人的努力。最终伐商功成,随后周武王封建诸侯。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分布示意图
这就是西周初年的两次大分封,分邦建国的目的在于屏维宗周。其中被分邦建国的姬姓宗亲,又能对周边国家及蛮夷之国起到监控作用。这种分封制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稳定,华夏民族的向外开拓起到了确定性作用。
立国汉水,监控荆蛮根据《国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
由此可见,西周初年在汉水中上游的随枣走廊,汉阳平原分封了九个诸侯国。其中根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其中的随国又作为"汉阳诸姬"之首,这一地区诸侯国之长。周天子赋予的使命就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稳固周朝疆域,同时向外开拓,打压荆楚蛮夷,限制其发展。
随国的优越地理位置,连通南北,虎视江汉平原。
在随国立国之初,很好的执行了这一使命。楚国只能在江汉平原中下游发展壮大。无法越过汉东诸侯,向北靠近中原文明的地带发展。特别是坐落在随枣走廊的随国,更是起到带头作用。
周昭王两次率领天子六师汇通各诸侯国军队南征楚国,随国都积极响应周王的号召,征调军队。跟随昭王对国力日益强盛的楚国给予了沉重打击。此后,随国就像钉在楚国北上的钉子一样。一次次打退了楚国的东进、北上的军队。
平王东迁,国势日衰西周末年,因周幽王失德,致使犬戎攻破镐京,宗周直辖领土沦为犬戎的牧马之地。继位的周平王东迁洛邑,由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此后周天子的军事力量再也无法震慑诸侯,权威再也不能让诸侯俯首称臣。
随国位于随枣走廊,控制北上要道
楚国再也不用害怕来自周天子的威胁了,开始全力扩张发展。但这一时期的随国仍然强大,是汉水流域第一大国。随楚两国几次交战,楚国都无功而返。终于到了楚武王时期,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率军伐随,但此时的随国在贤臣季梁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君臣团结。最终楚武王未能成功。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会盟诸侯,随候没有参加。楚武王以此为借口,再次伐随。由此开启了楚随速杞之战。此战因随候听信少师谗言,致使随军大败。最终随候听从季梁的建议,与楚国修好。楚武王考虑到奸臣少师在此战死后,从此随国季梁当政,随国必定政通人和,团结如一。因此就和随国缔结盟约。
江汉平原示意图,由此可看出随国的绝佳地理位置,贯通南北,俯视整个江汉平原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因听到,周天子派使者责备随候尊楚国为王。怀疑随国背弃盟约,再次决定伐随,因途中病逝而未能成行。
公元前672年,楚庄敖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派人谋杀有威胁弟弟熊恽。熊恽因提前得到消息,逃亡到随国。在随国的帮助下袭杀楚庄敖,熊恽继国君大位,是为楚成王。楚成王即位后,恢复对周天子的朝贡,任贤用能,励精图治,国力更盛。先后攻灭权、贰、轸、郧、绞、州、蓼、江、黄等江汉诸侯国。唯独存下了随国。
公元前640年,随国纠结姬姓诸侯国在周天子的支持下,反叛楚国。最终被楚国令尹斗谷于菟打的全军覆没。从此随国彻底成为楚国附庸,其领土百姓日渐减少,国力衰弱。根据《左传》记载: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
楚国开启的灭国之旅,最先被灭的姬姓诸侯—权国
根据《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上将军孙武率军三万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避难,吴王率大军前去索要楚昭王,随国因楚国对其有存国之恩,拒绝交人,随后吴军退兵。在越来越残酷的兼并争霸战争中,楚国把江汉诸侯国剿灭殆尽。到了春秋末,年根据《左传》记载:"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
可能是随国曾经对楚成王有大恩,并且后来随国彻底衰败,成为楚国附庸。楚成王的子孙看到随国再没有一丝威胁,随国才得以保存,没有被灭吧!
公子结语西周时期,周王室权威赫赫,更有最精锐的军队,最肥沃的土地。所统治的百姓更是另各诸侯国望尘莫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随国作为姬姓宗亲背靠周王室,不仅能得到较大的支持,更能得到快速发展。对于周天子赋予的使命,监控削弱南方荆蛮,必然能很好的完成。
可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威严扫地,权威日衰。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已经不能,再令各诸侯国俯首称臣。随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抵御楚国,可楚国从被封楚子开始,历代君王无不励精图治,为了楚国的强大而呕心沥血。最终使随国再无力抵御楚国,为了保存国家只能沦为楚国附庸,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了强盛,开启争霸兼并战争。裹足不前,国家弱小就是原罪。因此,东周之后随国为了自身国家的存续,再也无力执行周天子赋予的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