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在与毛主席分开之后,虽然十几年都未曾见过面,但仍保持着通信往来,一行行文字寄托着两人的相思之情,而两人的信使就是李敏,她往来于中南海与东北,跨越千里维系着父母之间的羁绊,将这段感情和寄托糅进岁月里,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李敏出生没多久,母亲便北上苏联,父亲忙于处理军政事务,没时间陪伴她。她的幼年是在保育园度过的,陪伴她的只有同龄的孩子以及和蔼可亲的老师。没过多久,贺子珍在苏联生下了一个男婴,但这个孩子仅存活了8个月便不幸夭亡,贺子珍悲痛欲绝,情绪十分低落。
毛主席闻讯后,便将李敏送到莫斯科去陪伴母亲。时间来到1947年,李敏母子返回国内,可她们却没有直接去北京,而是被安置在东北落脚。李敏有时看着别的小孩子都有父亲照看,而自己则孤身一人,未免有些失落。贺子珍见状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她觉得亏欠了女儿。贺子珍的妹妹曾经劝说她带着孩子去北京一趟,跟毛主席当面聊一聊,话说开了心里好受一些,李敏也能趁机享受父爱。
贺子珍拒绝了,她直言毛主席已经另续缘分,自己再去北京,只怕是自寻苦恼,不如就维持现状,互相安好。另外一边,毛主席已经有十几年没见过女儿了,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于是便托小姨子贺怡去东北把李敏带到北京来。贺怡随即去征询贺子珍的意见,贺当即点头同意,很快便将李敏送上了西进首都的火车。临别之际,贺子珍叮嘱女儿,到了中南海,一定要听父亲的话,千万不要淘气。
李敏点点头,告别母亲,随着汽笛声奔向北京,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毛主席对李敏很是关照,饮食起居事事都要过问,这让李敏很是感动,温暖的父爱逐渐填平了她心中的小裂隙。每逢寒暑假,毛主席都会买一些小礼品,外加一封信,让李敏带去东北给贺子珍。
贺子珍一字一句地将信读完,眼中饱含热泪。李敏回北京的时候,贺子珍也会买一些毛主席爱吃的东西,让她捎过去,并托她给毛主席带几句话,让他按时吃饭,注意休息,少抽些烟。毛主席与李敏独处的时候,总是会讲一些自己与贺子珍相处时的趣事,言罢,长长叹一口气,说自己当初没有好好爱惜贺子珍,实在是愧疚。
贺子珍其实也一直思念着毛主席,当年长征的时候,她与毛主席曾共用过一张毛毯,离开延安的时候,她将其带在身边,权当是一个念想,每每回忆起过往时,就将毛毯拿出来看一看,随后又工工整整折好放回箱子里。1959年,贺子珍前往江西休养,正好毛主席在庐山开会,两人离得不远,于是见了一面,贺子珍看到毛主席之后,瞬间泪流满面,她表示自己当初太任性了,没有珍惜那段感情。
毛主席摆摆手,说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紧接着话锋一转,聊到了李敏,她已经找到了值得托付终生的人,马上就要步入婚姻殿堂了,主席问贺子珍是否见过李敏的未婚夫,贺子珍点点头表示见过了,对方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懂礼数,也温柔,很讨人喜欢。一转眼,1个小时匆匆而过,毛主席起身离开了,贺子珍也被工作人员送走了,这是两人此生最后一次会面,因李敏而起,又以李敏结束。
李敏在结婚后就离开中南海了,但节假日还是会去看望父亲。毛主席每次都不忘问一下贺子珍的近况,得知她一切安好,总是会满意地点点头。1976年,毛主席去世,贺子珍闻讯后在原地愣了好久,脸上满是落寞,1984年,贺子珍因癌症溘然长逝,李敏将那块毛毯随葬给母亲,让母亲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有个念想。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李敏将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画像分别挂在客厅的南、北两面墙上。旁人不解,问李敏为什么不把父母的画像并列挂起来,而是这么分开挂。李敏表示,分开挂他们就能时时刻刻看见彼此,再也不会受相思之苦了!
毛主席与贺子珍分开,是时代的客观因素与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两人虽然分隔两地,但心中仍牵挂着对方,依靠李敏这个“小信使”传递着感情。如果一切能重来,贺子珍一定不会离去,而是会好好守护在毛主席身边,与他美满地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