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一直是人们难以解决的生活难题,其实这也难免,虽然名义上是婆婆和媳妇,但本质上和陌生人无异,婚姻将两种陌生关系强行绑定在一起,自然会出问题。
多年以前发生了一起全国的凶杀案,婆婆竟然持刀将儿媳砍杀,之后更是残忍地将儿媳肢解,要知道,此时的儿媳刚刚坐完月子。
司法机关介入之后,由于案情清晰,很快进入了审判程序,就在母亲即将被判死刑的时候,儿子竟然出具了谅解书。
一、投案自首
“警察同志,我有罪,我自首。”一个叫做刘秀英的老人来到警局自首,她看起来瘦瘦的,但显得十分精壮。
“老人家,发生什么事了?”警察问道。
“我杀人了。”
“什么?”警察也没想到,眼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老人竟然是个杀人犯,在了解了情况之后,警方来到了刘秀英的家。
眼前的一幕让人,一具烧焦的尸体躺在卫生间的浴缸里,从她惨烈的死状也可以想象出生前有多么挣扎,这具尸体就是刘秀英的儿媳妇徐艺丽。
那么,刘秀英为什么要杀死儿媳呢?她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发现,徐艺丽出身书香门第,家世优越,认识她的人都说她的人品极佳,但刘秀英的风评就没有那么好了。
刘秀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自从她的儿子董大彪结婚后,她的生活变得有些乏味和沉闷,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务,电视和睡觉,而这对于曾经忙碌的她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她的儿媳徐艺丽是一个年轻、活泼、现代化的女性,她与刘秀英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徐艺丽经常出门工作,回家后也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与刘秀英的交流并不多。
这种关系让刘秀英感到被忽视和遗忘,她开始对徐艺丽产生了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满和怨恨逐渐升级,最终在一场激烈的争执中爆发。
刘秀英在情绪的激动下,拿起了一把刀,向徐艺丽挥去,这一刻,她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着美好回忆的人。
看到刘秀英动刀,徐艺丽也上前抢夺,但她哪里知道,眼前的婆婆并不是闹着玩,她就是想要你的命。
争抢中,常年在农村干活的刘秀英胜利了,她对着徐艺丽连捅十几刀,还打算割下徐艺丽的头颅,但因为刀子太小没能成功。
随后,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汽油浇在了徐艺丽的尸体上,葬送了徐艺丽最后的活路。
得知妻子已死,母亲自首的消息,董大彪从工作的学校赶到了警局,他无法面对这一切,自己最爱的两个人竟然互相残杀。
在警方的敦促下,董大彪描述了自己的生活,警方这才得知了造成这起悲剧的诱因。
二、不对等的婚姻
徐艺丽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所大学工作,成为了最年轻的副教授。她一直忙于学业,没有谈过恋爱,然而,当她认识了同事董大彪后,一切都改变了。
董大彪来自农村,一个人努力读到博士,他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吸引了徐艺丽,尽管他们的背景不同,但他们却彼此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看好,要知道,徐艺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中不是商人就是知识分子,但董大彪出身在单亲家庭,母亲刘秀英更是带着他改嫁了三次,是个典型的农妇。
可他们冲破了层层阻力,勇敢地恋爱了。当他们结婚后,董大彪的妈妈刘秀英从农村来到城里生活,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即将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
刘秀英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和儿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与徐艺丽有着很大的差异。
刘秀英总是觉得徐艺丽太过于追求事业,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徐艺丽则觉得刘秀英的思想过于保守,无法接受她的观念。
这些矛盾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小摩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越来越严重,刘秀英开始干预家庭的决策,甚至干涉徐艺丽的工作,徐艺丽感到被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董大彪也感到非常困惑。他一方面深爱着徐艺丽,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自己的母亲,他试图在两个女人之间取得平衡,但往往事与愿违。
三、最后的爆发
这个家庭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冲突不断升级。徐艺丽和刘秀英甚至开始冷战,董大彪夹在中间,感到无助和痛苦。
然而,在这个困境中,他们也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开始试图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解决问题,可一切都是徒劳,就在这个时候,徐艺丽怀孕了。
作为一名博士学历的人才,徐艺丽此时也被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在怀孕之后,她甚至产生了一种念头:要是我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婆婆是不是就会高看我一眼,家庭氛围是不是会变得和谐呢?
徐艺丽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作为体面家庭的人,他们觉得孙子出生后,需要一个大房子,于是给女儿买了一套三居室,为了照顾女婿董大彪的感受,只写了女婿一个人的名字。
没想到的是,就算生下了一个男婴,刘秀英依然对徐艺丽冷眼相待,其实在她的眼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儿子。
徐艺丽恨,她恨自己这么努力成为了知识分子,可是在这个农村老太太眼里什么也不是。丈夫的懦弱,父母的无力,婆婆的恶毒,最终导致了徐艺丽的悲剧。
更可气的是,当法院审理此案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妈妈刘秀英判死刑,董大彪竟然出具了一张谅解书,凭着这张纸,刘秀英被判死缓,两年后因为重病保外就医。
而当初徐家父母为女儿买的一套房子,也没要回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