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月有点忙, 除了日常门诊,还承担了首届威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威海市西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授课任务,全省中医规培医师考官任务,中医药“三进”工程中医科普宣传任务,还参加了“秀颖杏林”经典背诵大赛,从中医到西医,从专科到全科,从考生到考官,从临床医生到科普宣传员,跨度确实有点大,虽然有点累,但感触良多,信笔总结一下!
中医西医虽不同,治的是同一个人体!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西医全科医师培训开展了多年之后,中医全科医师培训终于揭开了面纱,什么是中医全科,有明白人要说了,中医本身不就是全科吗?没错,仲景先师从头治到脚,“与桂枝汤不中”,还可“刺风府”,还有火针,还有灸;药王孙思邈把医药作到了“王”的层次,还画出了世界第一幅针灸彩色图谱;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还有经典著作《濒湖脉学》传世,中医本就是全科,但如今,真正能够做到针、药、手法综合合理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的全科中医,又能有多少呢?
分科越来越细,是好事吗?
毕业以来,除了工作过的两家医院,我先后到全国十一家中西医院进修学习过,见到中医在现行体制下窘迫状态,也体验过西医同行们的冷嘲热讽和恶意排挤,感动过恩师们的沥心坚守,也无奈过领导们的虚言假套,在二级以上的很多医院,在现行西管中体制和指导思想下,中医已被分割的四分五裂,即便是中医院,分科也越来越细,而且治疗手段也逐渐简约化,扎针的只扎针,开药的只开药,推拿的只推拿,或者干脆是中医皮、西医骨,只见越来越细的专科,不见本属于中医的全科。
本来能够把全科做的很好的基层又是什么样子呢?由于因为各种原因,近年来乡镇医院的重点已经从医疗转为公共卫生,昔日相对健全的医疗体系逐渐衰弱,早些年二级以上医院里,乡镇医院进修生遍布各个科室,而如今难得一见,曾经基层的各类诊疗技术包括手术如火如荼的开展,如今都逐渐销声匿迹,曾经的基层不缺高手,但如今由于各种的限制,业务的颓废,只能无奈的沦落为“表哥”“表姐”,能够安心做医生都很难,更别说中医全科了,不过还好,大政策的改变和鼓舞,中医的春天似乎越来越近了!
中医思维,就是全科思维!
中医走全科之路,走了几千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人奉行的治病准则,不过在西医人眼中,这些有些“虚渺”的“证”,远不如建立在解剖病生理基础上的“大数据”更“实在”,更“科学”,“不科学”的帽子一直扣在中医人的头上,中医人不讲解剖吗?其实中医也是走过解剖之路的,甚至比西医还要早上上千年。
在《黄帝内经.灵枢 .肠胃篇》中云:“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榖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榖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榖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文中详细记述了从口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包括了唇、齿、口、舌、会厌、咽门、胃、小肠、大肠、直肠等,分别对长度、宽度、周长、直径、重量、容量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古代的度量衡虽与现代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解剖学记载相符合,可见,古人是很重视人体解剖的,不做尸体解剖,这些数据又从哪里来呢?根据 《 汉书 · 艺文志 》 的记载,与《黄帝内经》同时代并存的还有《 黄帝外经 》 《扁鹊内经 》 《 扁鹊外经 》 《 白氏内经 》 《 白氏外经 》 《 旁篇 》 共“医经七家”。只不过《黄帝外经》《白氏外经》等这些外科医学典籍,没有流传下来罢了。
中医是个大脑袋,科学是顶小帽子。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以及时代的局限性,中医逐渐脱离了“形”的束缚,走出了一条“精于气化,略于形质”的路径,打开了一扇不同于西方科学理念的大门,而西方科学研究一直秉承着"一切均可以进行系统化和量化"的理念,对于不可量化的中医理念嗤之以鼻,“不科学”,这顶帽子被严严实实的扣在了中医人的脑袋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贾海忠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中医是个大脑袋,科学是顶小帽子,用科学这顶小帽子来扣中医的大脑袋,是扣不住的”,随着对中医学习的深入,也越来越感觉到贾教授这句话的分量!
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参天地之化育,明万物自然之理”,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天地、自然、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这种认识发现经历实践的反复验证,大浪淘沙、沙中烁金,最终成就了中医这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建立在“小白鼠研究基础上”的“实验医学”不同的是,中医是建立在观察人体与自然规律中形成的一种实践医学!与其把中医称为“科学”,其实中医更像是一门高于“科学”的“哲学”!
中西医之争,天下最无聊的事情。
中医远没有那么难堪,内外妇儿五官皮等各科中,都有中医的优势病种,比如年初的新冠疫情就彰显了中医的优势;西医也没有那么优秀,问世的7000多种西药,5000多种因为各类毒副作用而淘汰,抗生素所造成的耐药性、无限度扩大的手术治疗方案,不断推荐又不断纠正的医学指南,理性的西医人也在反省,曾经的某些指南和治疗技术是否真的正确合理,某些药物的运用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种寻根求末的治疗理念是否真的是唯一途径,“跨学科联合”、“整合医学”这些近年来西医同道们倡导的理念,不正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吗?
就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而言,中医的很多东西是解释不了的,暂时的解释不了并不意味的不科学!中医认为,心主神志,有报道称有病人做了心脏移植后,性情大变,而在西医人眼中,心脏只是一个泵血器官而已;“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人从中焦入手治疗失眠,西医是不理解的,认为胃肠道只是一套消化器官而已;头晕目眩在西医人眼里是心脑血管问题,中医却习惯从肝入手调理;最被西医人接受的就是“活血化瘀”药物和理论了,但实际上,水饮痰浊作为中医人眼中,是更重要的致病病理因素!
中西都是救人术,各家各有各家长!
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从整体上来论治,更像是高山之巅看风景,看的更广远;西医是沿着细分和还原的路线找出路,从人体的九大系统、到器官、到细胞、再到化学分子、再到基因,一步一步细分,是从微观探究竟,看的更细致。
中医有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治疗,在减少化学药物运用、抗生素滥用以及避免或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技术操作中,中医还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样,西医在在手术及急证等优势领域中,甩开中医也不止一两条街,中医和西医是两条平行线,是无法强行扭曲在一起的,中西医各有优势,一个“精于气化”,一个“精于形质”,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横向思维的链接,中医没有错,西医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这些中医人、西医人肤浅的认识与格局!
中西医结合,才是真王道!
“把看病故事化,将治疗通俗化”,我是威海中医院中医全科医生宋国政,结合临床生动的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学术交流、养生保健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或点赞,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他们,谢谢了!
“全科医生说医事”,咱们下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