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后:一支红军游击队未接到周恩来撤退令,一直打到1947年
引言:
1935年的四川深山,一支由400多名红军战士组成的游击队正在执行一项特殊使命。他们是中央红军长征时为策应主力突围而派出的佯动部队。然而,当红军主力胜利突围后,这支游击队却未能收到撤退命令。在随后的12年里,他们在敌后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经历了叛徒的背叛、政委的牺牲、人数的锐减,却始终坚守着信念。从最初的400多人到最后只剩17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乐章。这支队伍究竟是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的?他们又是如何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凭着对革命的信念,在敌后坚持了整整12年?
一、特殊使命的诞生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刚刚渡过乌江,即遭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敌军调集了川军薛岳部、湘军何健部共计15万兵力,妄图在四川境内围歼红军主力。形势危急之下,中央军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进行到深夜,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他建议抽调一支精干部队,在川南地区展开佯动,吸引敌军注意力,为主力红军突围创造有利条件。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赞同。
选派这支特殊部队的工作随即展开。经过反复斟酌,军委决定从纵队中抽调一个连的精锐力量,约120人。这些战士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熟悉游击战术。彭德怀也从红三军团抽调了300余名战士,他们大多是四川本地人,对当地地形地貌了如指掌。
为确保这支部队能够独立作战,军委还特意挑选了一批政工干部和通信人员。其中包括了曾在川南地下党工作的徐策,他被任命为游击队政委。徐策此前担任过川南特委委员,熟悉当地社会关系网络,这对日后游击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月10日,在泸州市郊的一个偏僻山村里,这支游击队正式成立。当天下午,周恩来冒着绵绵细雨来到驻地,亲自为游击队授旗。他详细询问了部队准备情况,并反复叮嘱通信联络的重要性。
周恩来特别强调,游击队要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特点,通过不断制造红军主力在川南活动的假象,吸引敌人注意力。他表示,一旦主力突围成功,就会立即通知游击队撤退。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周恩来最后一次与游击队见面。
就在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三天,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地一支由200余人组成的农民武装在首领王逸涛的带领下,主动请求加入游击队。考虑到扩充力量的需要,徐策接纳了这支队伍,并将王逸涛任命为游击队司令员。
2月15日拂晓,六百余人的游击队分成三路,向泸州、叙永、古蔺三个方向挺进。他们打出"中国工农红军某部"的旗号,故意暴露行踪,引诱敌人追击。这场惊心动魄的特殊使命,就此拉开序幕。
二、初期的艰难作战
游击队首战选择了泸县城外的龙马场。这里是川南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驻守着国民党军一个营的兵力。1935年2月18日夜,游击队分三路包抄龙马场。第一路由王逸涛率领,从正面发起进攻;第二路由徐策指挥,从侧翼包抄;第三路由通信连长李大同带领,切断敌人退路。
战斗开始前,游击队故意制造喧哗声,造成大部队进攻的假象。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进攻"吓得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游击队一举攻下龙马场,缴获步枪80余支,轻机枪4挺,弹药千余发。
这场胜利立即引起了川军的警觉。薛岳接到报告后,立即调集三个团的兵力向泸县地区集结。游击队见目的达到,随即分散转移。他们留下少量部队在泸县地区活动,主力则悄然转向叙永方向。
3月初,游击队再次出击。这次他们选择了叙永县城西北的白腊场。这里驻扎着国民党军一个团部。游击队采取疑兵之计,在白天派出小股部队在城外活动,佯装红军主力正在向北进军。到了夜晚,游击队突然调转方向,攻打毫无防备的白腊场。
这场战斗中,游击队付出了重大代价。纵队组织部长戴元怀在攻坚战中壮烈牺牲,第四大队长梁亚伯为掩护战友撤退身中数弹。但游击队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成功制造了红军主力向北发展的假象。
薛岳再次上当,他认为红军主力可能试图渡江北上,于是调集主力向长江沿线推进。这给了红军主力宝贵的喘息机会。毛泽东抓住战机,率部攻下遵义,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4月中旬,游击队转战到古蔺境内。这时敌军已经意识到上当,恼羞成怒之下,调集五个团的兵力对游击队展开大规模"清剿"。游击队被迫转入深山,与敌周旋。
在一次遭遇战中,游击队遭到敌军重兵围堵。战斗异常惨烈,通信连长李大同和三个班的战士全部牺牲。更为严重的是,游击队的电台在这次战斗中被毁,与红军主力的联系从此中断。
面对优势敌军的围剿,游击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他们将六百余人分成十多个小分队,分散隐蔽在各个山区。白天潜伏,夜间行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战术让敌人疲于奔命,却始终无法找到游击队的主力。
5月初,游击队在古蔺县的一次战斗中遭遇重创。政委徐策在指挥战斗时不幸中弹,虽被及时救出,但伤势严重。这时的游击队已经减员过半,但他们依然坚持战斗,继续完成着佯动的任务。
游击队的这些行动,不仅成功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还在川南地区建立了革命的火种。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司令员王逸涛的叛变,将这支英勇的队伍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三、生死存亡的转折
1935年6月,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降临到游击队身上。在一次与敌军交火后,司令员王逸涛突然带着其原有的200余名部下向国民党投诚。这次叛变给游击队造成了致命打击,不仅使队伍数量骤减,更严重的是暴露了游击队的活动规律和秘密联络点。
叛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国民党军便对游击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清剿"。敌人利用王逸涛提供的情报,对游击队的隐蔽点进行地毯式搜索。在短短一周内,游击队失去了三个重要的物资储存点和两个秘密联络站。
危急时刻,重伤初愈的政委徐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由原政治部主任余泽鸿接任司令员职务。余泽鸿曾在井冈山时期跟随朱德、毛泽东参加过游击战,具有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
为了确保部队生存,余泽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首先,他命令所有小分队立即转移到事先预设的备用隐蔽点。其次,重新建立了一套联络暗号,改变了所有接头方式。第三,在各个山区建立多个秘密据点,分散储存军需物资。
7月中旬,余泽鸿开始着手建立地下组织网络。他派出多个小组,分别深入到泸州、叙永、古蔺等地的农村,发展地下党员,建立秘密支部。这些地下组织为游击队提供了情报支持和物资补给,成为游击队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同时,游击队加强了群众工作。他们帮助农民收割庄稼、修缮房屋,为贫苦农民治病送药。在叙永县,游击队还帮助当地农民建立了互助组,组织夜校扫盲。这些工作使游击队在群众中获得了广泛支持。
9月,余泽鸿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在大龙山建立秘密电台。为此,他派出了三名通信员,历经千辛万苦,从泸州城内搞到了一台短波收发报机。电台建成后,游击队多次尝试与红军主力取得联系,但始终未能成功。
10月,游击队在叙永县白水镇设立了地下医院。这个隐蔽在深山中的医院不仅救治受伤战士,还成为培训医护人员的基地。地下医院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游击队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年底前,游击队又在古蔺县建立了一个秘密兵工厂。这个简陋的工厂能够修理枪支,制造手榴弹,为游击队提供了基本的武器保障。
1936年初,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游击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地下网络。叙永县一个暗哨站的交通员被敌人发现,游击队不得不紧急转移。在转移过程中,秘密电台再次遭到破坏,与外界的联系再次中断。
此时的游击队虽然在数量上只剩下不到200人,但通过地下组织网络的建立和群众工作的开展,已经在川南地区站稳了脚跟。这为他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支队伍还要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继续战斗11年之久。
四、抗战时期的坚持与转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游击队的处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国民党军队主力北调,川南地区的军事压力随之减轻。游击队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扩大活动范围,并着手扩充队伍。
8月,游击队在大龙山一带发展了50多名新队员。这些新队员大多是当地农民,他们经过简单训练后就投入了战斗。为了加强新队员的训练,余泽鸿在白水河畔建立了一个秘密训练营,由老战士担任教官,传授战斗技能。
1938年春,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到游击队。日军已经进入四川,并在重庆等地进行狂轰滥炸。面对民族危机,游击队当即调整战略方针,决定将打击目标转向日本特务和汉奸。
这一年4月,游击队在泸州城郊摧毁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这次行动中,他们缴获了一批情报资料,揭露了日军在川南的间谍网络。随后,游击队又相继破获了多个汉奸组织,有力打击了敌人的情报活动。
1939年夏,游击队获悉日军正在叙永县筹建军用物资仓库。余泽鸿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连续实施了三次突袭,炸毁了敌人的物资储存点,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这些物资不仅解决了游击队的补给问题,还分发给了当地贫苦农民。
1940年底,游击队在古蔺县遭遇日军特务队的伏击。政委徐策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是游击队成立以来损失的最高级别指挥员。在徐策牺牲后,余泽鸿兼任政委一职,继续带领部队战斗。
1941年至1942年间,游击队主要致力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们与当地一些进步人士建立联系,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在泸州,游击队协助当地商会组建了抗日后援会;在叙永,成立了农民抗日自卫队;在古蔺,建立了妇女抗日联合会。
1943年初,游击队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一名叛徒向日军告密,导致白水镇的地下医院暴露。在日军的突袭中,5名医护人员和12名伤病员壮烈牺牲。这次损失使游击队的医疗保障能力大为减弱。
为了弥补医疗力量的不足,游击队开始培训"赤脚医生"。他们从当地农民中选拔有文化的青年,传授基本医疗知识。这些"赤脚医生"不仅为游击队提供医疗服务,还深入农村为群众治病。
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好转,游击队的处境也逐渐改善。他们在大龙山区建立了固定的根据地,开办了兵工厂和被服厂,实现了部分军需物资的自给自足。这时的游击队虽然只有不到100人,但战斗力和组织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游击队并未停止战斗。他们判断国共之间必有一战,决定继续坚持斗争。此时的游击队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民众,建立起了稳固的群众基础,这为他们后来参加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五、迎来胜利的曙光
1946年初,国共内战爆发的消息传到川南。游击队立即着手扩充队伍,在短短两个月内发展新队员150余人。为了加强战斗力,余泽鸿在大龙山建立了军事训练营,聘请退役军人担任教官,对新队员进行系统训练。
3月,游击队在叙永县首次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交火。这次战斗中,游击队采取伏击战术,一举歼灭敌人一个排。这次胜利极大地提升了队员们的信心,也吸引了更多青年加入游击队。
1947年夏,游击队获得重要情报:刘伯承部即将向川南进军。余泽鸿立即调整部署,命令各地下组织收集国民党军队调动情况,为主力红军进军川南做准备。同时,游击队加强对铁路、公路的破坏,阻断敌人运输线。
9月,游击队在泸州城外炸毁一座重要桥梁,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线。敌人派出一个营的兵力追剿游击队,却被早有准备的游击队引入埋伏圈。这次战斗,游击队歼敌一百余人,缴获步枪89支,重机枪2挺。
1948年初,游击队在白水镇设立了情报站,专门收集和分析敌军情报。通过这个情报站,游击队准确掌握了国民党军队在川南的部署情况,为后来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提供了重要依据。
4月,一支由200余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在古蔺县起义,要求加入游击队。经过严格审查后,游击队接收了这支武装。这是游击队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一次兵力补充。
1949年春,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向川南挺进。游击队立即展开配合行动,袭扰敌后,破坏交通线,切断敌军通信。在泸州战役中,游击队担任向导,带领主力部队攻占了几处重要据点。
5月,游击队配合主力红军解放了泸州。14年的艰苦战斗终于迎来胜利。这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战斗的队伍,最终发展到800余人。其中,有21名战士从1935年坚持到最后。
战斗结束后的统计显示,14年间,游击队共经历大小战斗367次,击毙敌军1200余人,缴获各式武器2000余件。在这期间,游击队先后失去了386名战友,其中包括3任政委、2任司令员。
6月,游击队正式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经过整编后,一些老战士被派往其他部队任职,另一些则留在当地参与地方建设。余泽鸿被任命为泸州军分区司令员,继续为当地的革命事业作贡献。
这支诞生于长征途中的游击队,以其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川南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他们不仅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还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