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来总不知,落花如雨雨如丝。
又到了和春天说再见的时候,不知多少人心里堆满了遗憾。那未翻完的书卷,那未到达的远方,还有初春时偷偷许下却未实现的愿望,都要遗落在春风里。
所以,古人伤春,想留下的不单是花红柳绿,更是自己在拥有这段美好春光时所赋予的价值与意义,不曾落空与辜负。

1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宋•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比起春光易逝,蔡伸更怕壮志未酬。
窗外杜鹃不断哀鸣,可叹又到了暮春时节,春光将渐行渐远。东风吹过庭院,海棠花片片零落,将胭脂色铺成满地锦绣。梨花也纷纷飘坠,散作满天白雪。
晶莹的露珠打湿了残枝上的丁香花,仿佛美人泪眼盈盈,但还是比不上我内心愁怨寸寸郁结。但我深知此情与眼前风月无关,我本就多愁善感,就像南朝沈约日渐消瘦。
沈约,字休文,曾辅佐萧衍登基称帝建立大梁,此后平步青云官拜宰相。但晚年与梁武帝心生嫌隙,几番请求告老还乡均被驳回,只能写信给另一开国功臣徐勉为自己求情。
在信中,沈约说自己年老多病衣带渐宽,“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于是就有了“沈约瘦腰”这一历史典故。
蔡伸以沈约自比,就是为了传达自己英雄失路、仕途坎坷的哀愁与无奈。他这一身憔悴,根源不在伤春,而在悲己。李煜沦为阶下囚,沈腰潘鬓消磨,亦是如此。
此外,“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勾勒出了暮春时节正在消亡中的美,让人心碎,也让人沉醉,落满诗意与哀愁。
如此立体又动感的凄美意境,或许只有王雱的“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可与之相媲美。

2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宋·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可朱淑真偏偏两样都想留住。
楼外杨柳低垂,织成千丝万缕想要拴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可春光只是稍作停留,便匆匆离去。柳絮仍然纷飞飘舞,一路追逐春风而去,想看看到底要春归何处。
春深绿满,山水之间一草一木尽显葱郁,却有杜鹃不时哀婉啼鸣。即使像杜鹃这样的无情之物,不也在替人愁苦。
我独自把酒送春去,春天依旧默默无语,暮色降临时却迎来了潇潇细雨。
才女何其多情,又是何其巧妙,不直言自己惜春、留春、送春,而是让暮春时节常见的垂柳、飞絮、杜鹃和暮雨轮番登场,层层铺垫才将自己千呼万呼始出来。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结语让人浮想联翩,潇潇暮雨像是来送春归留下不舍泪水,又像是迎春去不仅无视人的愁苦还增添凄凉之意。
因为“暝色起愁”,让愁者更愁。“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叶梦得笔下的花落春深亦是同样感觉。
朱淑真“欲系青春”,一语双关,既想留住美好春光,又想留住韶华青春,不希望将锦绣年华虚掷在遇人不淑的封建婚姻里。
“随春且看归何处”,何尝不是对自己生命归宿的叩问与思索呢。

3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的送春滋味,融入了少年风流与暮年孤寂的人生对比,有无奈怅惘,亦不乏隐隐期待。
青春年少时每到春天来临,游兴似酒浓,插花、纵马、豪饮,好不清狂风流。如今老来逢春兴致大减,仿佛因过量饮酒导致身心憔悴。只有一壶茶,一缕香,陪伴自己静坐帘下。
如今已然春暮,东风将残花一一吹尽,可还是不肯罢休。不过莫要怨恨春风,如果当初没有它的多情吹拂,又怎会有繁花似锦和春色满园呢。
试问此番春天归去,有谁能看见呢。想必踏着夕阳缓缓归来的飞燕能与春光打个照面,目送着春天渐行渐远。
此时辛弃疾无奈闲居带湖,面对春意阑珊与青春流逝,当然充满英雄暮年的落寞之感。从醉酒到饮茶,从狂欢到静坐,这种岁月变迁带来的人生对比跃然纸上。
但他没有一味沉沦,“花开元自要春风”,充满释然与哲思。当初春风催花繁,如今春风卷花残,都是自然规律,何必因此伤怀。
结尾“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更是对未来怀着隐隐期待。大有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圆融通达之感,人世间的美好总会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稼轩深知花开花落乃生命轮回使然,自己在仕途上的沉浮变迁也非简单的人力就能改变。壮志难酬固然令人意难平,可人生仍要继续,有些美好或许会以别样的方式到来。
你看,不管我们对春光与人生抱有何等期许,总会有落空,总会有辜负。只能顺其自然,珍惜曾经拥有的,释怀必然离去的,才能从容走过一生。
春来春去元无尽,花落花开自有时,不如期待旧燕归巢又一春。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