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先祖,在他的带领下,蒙古铁骑开疆拓土,但是这样的开疆拓土并不被后世看好,后世的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就是屠夫,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他侵略到很多地方都喜欢屠城来增加快感,同时释放将士的情绪,每占领一个地方就进行一番掠夺,之后放任不管,他们走后当地百姓继续过原来的生活,所以他虽然打到了红海,波罗的海等地,但是这些地方根本无法划入蒙古疆域,所以说他就是个劫掠者,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算是对成吉思汗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1227年,成吉思汗在讨伐金朝的途中死于六盘山下的清水县,眼看自己时日无多,他将自己的儿子和众将领召集起来,当着众将领的面对儿子托雷说:无论如何要灭掉西夏国,城破之日,不留一人,即便投降,也绝不放过。这就是成吉思汗的风格,不过他能留下这样的遗言说明他对西夏的恨已经深入骨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对西夏如此怨恨,这要从两国的恩怨说起。
蒙古和西夏的战争先后持续了22年,而这期间曲折颇多,西夏国是1205年立的国,他们属于羌族中的党项族,建国开始,这个民族和唐朝一直都非常友好,所以被大唐赐“李”姓,开国皇帝就是李元昊,因为它的位置在大宋的西边,所以被称为西夏国。1205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对西夏入侵,面对当时的蒙古大军,西夏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成吉思汗率军先后攻占破力吉里寨和经落思城,所到之处房屋禁毁,人畜尽数掠夺,俨然一个屠夫。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并建国之后,有意继续扩张。于是正南和西南方向的邻国西夏和金朝就成了主要攻击对象。成吉思汗的策略是:先取弱,后攻强。
成吉思汗也不是一般人,他志在天下,所以先后于1207年和1209年两次对西夏用兵,虽然西夏国奋力抵抗,但是最终还是被打败,第二次成吉思汗就直接带领大军打到了西夏国的国都中兴府。眼看情势危急,西夏只能向金求援,但是金朝皇帝知道成吉思汗不好惹,不敢派出一兵一卒,西夏无奈只能和蒙古签订了城下盟约,赔偿蒙古大量钱财和人畜,并且同意“附蒙伐金”,这才保留了一点血脉。原本西夏,蒙古和金朝三足鼎立,这样一来平衡被打破,西夏不保,金朝也离灭亡不远,但是金朝的皇帝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
事实也是如此,俺巴孩汗被金朝处死,1211年成吉思汗就以此为借口对金发动侵略,蒙古征服了金朝的大片土地,同时从金朝人这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带走了很多能工巧匠,这让蒙古无论是生产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可以说这些进口的技术和工匠的价值远比领土重要得多,有了这些补充,成吉思汗决定加速蒙古对外扩张的步伐,正好这时候蒙古派遣的一支400人的商队在花剌子模贸易的时被全部杀害,成吉思汗派使者问罪也被杀害,成吉思汗愤怒下发兵花剌子模,当然这次出兵肯定也要西夏出力,但是这次西夏经过连年征战需要休养,坚决不肯出兵。成吉思汗之能派军征讨,夏神宗弃城而逃,太子李德旺只能派使者求和,又是各种赔款。
经历了这次事件,夏神宗传位给太子李德旺,但是李德旺看出了蒙古的野心,如果继续依附蒙古,西夏毕竟在蒙古的战争中被彻底拖垮,于是他想到了联合金朝抗衡蒙古,但是他们联盟还未成就被蒙古识破,成吉思汗提前骑兵击溃两国联盟,没有退路的李德旺只能再次求和。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以西夏背盟出兵西夏,李德旺被活活急死,李晛继位,当时西夏的都城中兴府已经是瓮中之鳖,城破就是时间问题,但是此时成吉思汗因病在六盘山休养,眼看自己不行了所以才有了开头的一番嘱托,而原因可能是他觉得西夏两面三刀不可信。
托雷也按照成吉思汗遗愿,不仅杀死了末帝,而且对中兴府屠城可以说残忍至极,不过对于这件事,也有说成吉思汗是因为西夏王妃在服侍他的时候咬下了他的命根子,让成吉思汗一蹶不振一命呜呼,所以他才如此痛恨西夏,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真伪无从考证。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个女人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