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倒掉1200万吨,被进口“碾压”的国产水果,怎样能扳回一城?

九州品史 2025-01-04 14:42:13

重视产量不重视质量,市场会催你调整!

猕猴桃恨不得五成熟就摘下来卖,买到手放家里催熟一个月,硬的时候吃着涩,好不容易软了,又烂了。国内水果不光要产量,更应注重质量,品质、口感是水果销售好与坏的试金石。

都是中间商的问题,果农卖不掉,消费者吃不起!提高国产水果的品质与安全保证,不信没有销量。

每年倒掉1200万吨的国产水果,难道真的是“吃不到的葡萄酸”?

在中国的果蔬市场上,每年都有1200万吨的国产水果被迫倒掉——听着像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然而,它却真真实实地反映着当下这个时代里“水果盛产却不能吃”的荒诞现实。

这些水果本应该走进我们的餐桌,滋养我们的身体,但在它们成为“过剩”的那一刻,却被丢弃在市场的角落,或者被无情压价,卖不出去,丢到垃圾堆里。看似“便宜得可怕”的局面,却往往让农民和果农的心血付之一炬。

你或许在想,难道这些水果的质量真的差到连市场都不愿要?不,它们的质量绝对无可挑剔——只是因为价格、需求和供应链的错综复杂,这些水果成了“弃儿”。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而这,也正是国产水果难以“起飞”的根本原因。

无论你身处哪个城市,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水果:澳洲的橙子、泰国的榴莲、智利的樱桃……这些看似高端的进口水果,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都让人垂涎欲滴。然而,想想那些我们自家种植的苹果、柑橘、葡萄……虽然也是本土出产,但它们却没有赢得“高级”的市场标签。

事实上,进口水果的“冲击力”早已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预期。从运输方式到供应链,从全球化的贸易政策到价格策略,进口水果常常拥有更为强大的“竞争力”。

例如,智利樱桃能在极寒的冬季被“飞天”送到中国,消费者只需支付几百元,便能在这个季节里尝到最新鲜的樱桃。而同样价格的国产水果,除了要面临物流和保鲜的双重挑战外,还常常因为过剩或质量不稳定被“无情降价”。

进口水果的价格之所以能够相对便宜,除了量大且销售渠道成熟外,很多时候,它们在中国的“入场费”并不高。相较之下,国产水果则受制于过度的中间环节和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这让许多农户无奈放弃了部分收成,或者干脆选择直接销毁。

不是水果“质量差”,而是我们产业链不够强大

每当你在超市挑选水果时,是否有过这样的心理斗争:那颗亮晶晶的进口樱桃,价格几乎可以买一斤大米,但放在桌上,又显得格外“有面子”。

反正招待亲友时,送上一盘进口水果,既能体现身份,又能显示出自己对细节的讲究。更何况,在朋友圈炫耀一张“高端”的水果拼盘,必定能吸引一波赞叹。这似乎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消费“规则”。

你可能会问:既然国内水果的质量没有问题,为什么每年还会有如此大量的水果被浪费掉?答案是:我们的水果产业链相较于国外,仍然存在诸多短板。

水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往往需要经过层层中间商和不完善的流通体系,价格逐渐上涨的同时,部分水果因保鲜不当,甚至出现损坏、腐烂的现象。

近几年在中国市场上,柑橘等水果往往在大量丰收后面临“滞销”困境,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市场的需求量骤增,但果农和经销商没有及时调整销售策略,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而即使这些水果在质量上不差,由于保质期限制,它们最终也会成为“垃圾”。

国产水果:从“平替”到“高端”之路

“国产水果,就是进口水果的‘平替’”,这句话或许太过刻板,但也不无道理。在许多消费者眼里,国产水果常常沦为进口水果的“廉价替代品”,即便它们在口感、营养上并不逊色。你有多久没有对一颗普通的苹果、橙子或是柚子投去惊艳的目光了?

在过去的10年里,像大樱桃这种令人垂涎的水果,已经从这些国家“引进来”了近20种品种。而像巨峰葡萄、夏黑葡萄和金手指葡萄等广受欢迎的品种,也都源自日本。这些进口品种的登场,让国产水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品种上无法与进口水果正面抗衡。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生产出属于自己的“高端水果”?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缺乏一套完全自主、创新的水果品种体系。虽然中国的水果种类丰富,产量巨大,但“好水果”的数量却少得可怜。正因如此,很多消费者选择了“进口优先”,而不愿尝试本土品种。

但也许,事情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在这个“水果盛产,却质地不均”的局面背后,国家早已嗅到了一丝危机。中国的种业,尤其是水果品种的“卡脖子”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特别强调要加强自主选育水果品种,打破对外依赖,确保种业安全。这意味着,我们的水果产业,终于意识到了要彻底摆脱“进口品种依赖症”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水果品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摆脱进口品种的束缚,那将是何等的骄傲。毕竟,除了苹果、柑橘这类大众品种,谁能想到曾经的“进口水果”——例如蓝莓、葡萄柚,居然也能在中国本土开花结果,成为家常便饭?

国产水果何时能“逆袭”?

有人提出,国产水果的“崛起”还需要从产业链做起。从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建设更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到整合更多的销售渠道,这些都能成为突破口。但更深层次的改变或许需要的是消费者的认知转变。

你是否也曾在超市里犹豫不决,面对高价的进口水果和价格适中的国产水果,最终却选择了“便宜”的那一类?那么,假如有一天,你看到标签上写着“地道国产”,并且能保证水果的新鲜和质量,你是否会为之倾心?

国产水果的未来,并非一场“空口无凭”的愿景,而是一场有待变革的市场挑战。从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到企业品牌的打造,再到消费者认知的提升,若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国产水果或许能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这场关于国产水果的“逆袭”之战,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或许,我们不仅仅要改变水果的品质,更要改变这个市场的规则。而这种改变,正如许多行业中的“黑马”崛起一样,注定会充满曲折与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和可能。

以下为信息来源: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