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楚王陵金缕玉衣:探秘古代葬玉制度

文文过去 2024-10-07 08:44:42
一、徐州汉楚王陵与金缕玉衣

(一)楚王陵的辉煌历史

徐州汉楚王陵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3 公里的狮子山山顶下方。这座陵墓南北总长约 116 米,东西最宽处 13.2 米,墓内共计有 12 个大小墓室,总建筑面积 851 平方米。楚王陵是江苏省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座西汉诸侯王陵,是 1995 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如今更是国家 AAAA 级景区。楚王陵墓是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整座陵墓呈南北中轴线对称式建筑布局,从外到内依次为三层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门、甬道、侧室、前堂和后堂等。其设施结构一应俱全,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

(二)金缕玉衣的惊世之美

徐州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由金丝连缀 2537 块玉片,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鞋套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温润晶莹,全部为新疆上等和田白玉、青玉组成。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必须精选优质和田玉,切成数千块,细如蟋蟀翅膀。然后,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金缕玉衣不仅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更是中国古代精湛工艺和艺术审美的杰出代表。

二、金缕玉衣与葬玉制度

(一)葬玉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开始在墓葬中放置玉器,这便是葬玉制度的起源。当时的玉器或许只是简单的饰品或工具,但已经体现出人们对逝者的一种特殊情感。到了商周时期,玉器陪葬制度逐渐形成,贵族墓葬中玉器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迷信,葬玉习俗在汉代达到鼎盛。从最初的简单玉器随葬,到后来的金缕玉衣、玉杖、玉柄等各种玉器陪葬品不断出现,葬玉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二)金缕玉衣的等级象征

在汉代丧葬制度中,金缕玉衣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穿金缕玉衣,而诸侯王、皇子等则根据身份地位分别穿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使金缕玉衣成为皇权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例如,中山靖王刘胜作为诸侯王,按规定只能着银缕玉衣,但却越级穿了金缕玉衣。有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在东汉时期才形成,也有专家认为这是皇帝对刘胜的恩赐。

(三)汉代葬玉文化的盛行原因

汉代葬玉文化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从精神寄托方面来说,古人对玉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玉能辟邪、保平安。在古代丧葬习俗中,用玉是表达对死者哀思、祈求死者安息的一种方式。汉代人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其次,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孝道,形成了 “事死如事生” 的厚葬风尚。儒家思想比德于玉,赋予玉器诸多神圣化的美德,王公贵族不仅生前佩玉,死后也都以玉衣作为葬服。此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玉器作为划分社会地位和阶层的重要象征,不同规格的葬礼形式与规模彰显了逝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三、古代葬玉制度的特点

(一)玉覆面

玉覆面作为葬玉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丧葬仪式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是由近似人面部五官形式的若干件玉器按人体面部大小形态缝缀在布料上,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专门而作,有的似用其它玉器改作或合并而成。每套中的各件数量不等,各呈扁平形,边角有穿孔供缝缀用,使用时凡有饰纹部分皆朝死者面部。

在考古发现中,双乳山汉墓出土的玉覆面,也就是济北王刘宽的墓葬中发现的一件玉覆面,可以说是出土以来最精美的了,没有之一。玉覆面在两周盛行一时,发展到汉代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等的一部分,即用玉密密地包裹死者全身,标志着丧葬玉发展到巅峰。古人认为玉覆面可以遮蔽七窍,以防秽气侵尸,真魂流散,同时也有引导死者步入仙界以荫子孙和显示地位等级的作用。

(二)金缕玉衣的制作与规格

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据推算,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需要一个熟练工人花费 10 多年的时间。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 100 户中等人家家产总和。工匠先将大量的玉片进行筛选、钻孔、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的准备工作,才能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相关形状和大小,再将其用金线相连制成成衣。

金缕玉衣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一般来说,只有皇帝和诸侯王这样至高无上的皇族地位才可以使用金缕玉衣的规格,其他贵族们最高也只能用另外两种。由于汉朝葬玉制度发达,用玉限制明确,所以古代的盗墓者都不敢轻易偷盗玉,发现了也只敢抽出里面的金线,这就导致了今天我们考古发现并没有多少完整的金缕玉衣留存,大多都有缺失,变成了一堆散乱的玉衣片了。

(三)玉棺与陪玉

玉棺是用玉打造的棺材,价值极高。据考古,在河北满城汉墓、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和江苏省大云山这三个地方,分别出土了三具玉棺。尤其是大云山出土的这件,据说是汉景帝刘启儿子江都王刘非的陵墓,而且这个 “玉棺” 的价值比金缕玉衣要高许多。

陪玉形式多样,没有固定形式陪葬在陵墓之中。比如西汉早期最常见的握玉、含玉和塞玉等。古人认为玉可以使尸身不腐朽,所以会根据具体情况,让逝者手中握玉,或者口中含玉,亦或是往逝者身体中塞玉,以堵住逝者体内气的流通,从而保证身体不腐。握玉汉代常见的是猪形即 “玉豚”“玉猪”,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含玉各代形制不一,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九窍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古人认为堵住这 “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完整的九窍塞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四、反思与传承

(一)葬玉制度的负面影响

古代葬玉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葬玉制度的盛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为了制作金缕玉衣等奢华的葬玉,需要耗费大量的优质玉石、金丝等珍贵材料,同时还需要众多能工巧匠花费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制作。据资料记载,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这种巨大的资源消耗,无疑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厚葬之风引发了猖獗的盗墓现象。古代的帝王将相和贵族们为了在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往往在陵墓中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精美玉器。这些丰厚的陪葬品吸引了无数盗墓者的觊觎,导致许多古墓被盗掘一空,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例如,许多汉代王陵在历史上都曾遭到盗墓贼的洗劫,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也因此散落各地,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葬玉制度的文化价值

尽管古代葬玉制度存在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它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首先,葬玉制度是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金缕玉衣等葬玉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选料、钻孔、抛光、连缀等十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这些葬玉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次,葬玉制度反映了古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从葬玉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古人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信仰,认为玉具有辟邪、保平安、使尸体不朽等神奇功效。同时,葬玉制度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 “事死如事生” 的观念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通过对葬玉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三)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古代葬玉制度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墓、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考古工作的支持,深入挖掘和研究古代葬玉制度等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学者、专家可以通过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古代葬玉制度等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将古代葬玉文化融入现代艺术作品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学习历史等方式,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共同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总之,古代葬玉制度既有负面影响,也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古代葬玉制度,在反思其负面影响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