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魏国的遗憾是什么?战国的“黄埔军校”,丧失统一天下机会

“倘若三家为分晋,一统天下未必秦”,这句话简明扼要指出了,其实春秋第一霸主晋国原本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国家,哪怕是

“倘若三家为分晋,一统天下未必秦”,这句话简明扼要指出了,其实春秋第一霸主晋国原本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国家,哪怕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都迅速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压制秦国80多年。但是魏国却手握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湮灭在秦军铁蹄下,令人唏嘘。

魏国发迹史

魏国的始祖是毕万,根据史书记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被周武王封在毕地,大概在今天山西芮城一带,毕国是一个小国,不久就被灭亡。毕国灭亡后,毕万就投奔了身边的晋国,侍奉晋献公。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

这个时候大概是公元前636年,一直到魏桓子,魏国的前身就这么半死不活地存在了近200年。一直到公元前453年,这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爆发,主要是智氏裹挟魏桓子和韩康子向赵襄阳子发难,赵氏不敌,退守晋阳(今太原)。由于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韩魏两家突然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

经过40年的过渡期,三家不装了,摊牌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同意其脱离晋国自立,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魏文侯魏斯成为魏国的第一任国君。

魏国的领土包括今天山西南部,河南一部,河北一部,后期又扩张到了陕西。

魏国的强大期

魏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东、南、北三面临山,西、南面临黄河,完全就是一个四战之地。雄才大略的魏文侯自知魏国必须率先强大起来,于是重用李悝,拉开战国变法序幕。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国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奉行“兵贵不在多,而在于精”,建立魏武卒,一举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

除了硬实力,魏文侯也具备高超的外交手腕,他以三晋为依托,构建三晋联盟,共同向外扩张,这得到了赵韩的支持,三个国家迎来难得的和平建设期,避免了内耗,而魏国无疑是建设最快的。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此时的魏国向东压制齐国,向西压制秦国,向东压制楚国,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魏国打架就只是打架,灭国很少,只是打服,让你承认我的霸权就撤兵,很有春秋风格,除了收回被秦国占据的河西外,虽然魏武卒战功赫赫,但是魏国疆域却基本未动。

这就导致魏国好像一个不良少年,只醉心于打架,不求建设和扩张,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在魏惠王前期,魏国霸权达到巅峰,此时魏国已经称霸80年,开始走下坡路了。

战国的“黄埔军校”

由于魏国战略失误,在最强大的时期,只顾到处寻衅打架,不求实际控制建设。战国七雄,他全部揍了一遍,天下苦魏国久矣,再加上四战之地,被秦国和齐国两线夹击,魏国逐渐感到国力不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数十万魏军覆灭,这是魏国称霸的基础,魏国灭亡进入倒计时。

魏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就是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诞生了大量经天纬地之才,他们都在历史上青史留名,一问,我大魏人。但是,魏国却一个也没留住,全部跑到了他国,成了战国的黄埔军校。

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出走秦国,一手将秦国送上霸主地位,吴起受到迫害,出走楚国,让楚国也体验了一把当列强的感觉,巧舌如簧的张仪也不受魏惠王重用,出走秦国大受重用,范雎原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受迫害逃到秦国一招“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如鱼得水。

公孙衍是因未受重用走秦国,被被秦惠文王委以要职,后来又担任秦军主将,率军出征河西,歼灭了魏国驻守河西的大军,俘杀了魏军主将龙贾。公孙衍因功被拜为大良造(宰相)。尉缭,魏国大梁人,秦王政十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其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为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还有那个名动天下的孙膑,孙膑本为魏国效力,因受到迫害,被挖去膑骨,出逃齐国,率领齐军两次大败魏军,歼灭魏军主力三十万,名副其实魏国的掘墓人。

魏国强大了近100年,期衰落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也许如果魏国战略能如一,就是向西扩张,攻灭秦国,在其他方向采取守势,那么战国的局面真的可能改变。但是,我始终认为,人才才是根本,魏国留不住人才是衰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