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用良种,培育壮秧
选用株型和群体通透性好、抗病性较强的高产、优质良种。育秧方式可采用水、旱育秧或塑料软盘育秧等。大田育秧要求适当稀播,培育适龄壮秧。一般早稻秧龄为25~30天,晚稻秧龄为15~20天。

(二)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
根据育秧方式不同,可采用机插秧、人工插秧、抛秧等方式,每亩栽插或抛植1.8万穴左右。杂交稻每穴插植苗数1~2条,每亩基本苗数达3万条;常规稻每穴插3~4条苗,每亩基本苗数达6万条。有条件的地方,推荐采用宽行窄株插植.插植规格以30cm×13.3cm为宜。

(三)氮肥总量控制
根据目标产量和不施氮空白区产量确定总施氮量。以空白区产量为基础,每增产100公斤稻谷施氮5公斤左右。空白区产量可通过试验确定,也可通过调查估计。目标产量根据品种、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确定。

(四)氮肥的分阶段调控
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蘖中期(移栽后15天左右)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0%左右、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再根据叶色作适当调整。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大幅减少分蘖肥,控制无效分蘖,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

(五)磷钾肥的施用
在不施肥空白区产量基础上,每增产100公斤稻谷需增施磷肥(以P2O5计)2~3公斤,增施钾肥(以K2O计)4~5公斤。在缺乏空白区产量资料的情况下,可按N:P2O5:K2O=1.0:0.2~0.4:0.8~1.0的比例确定磷钾肥施用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在分蘖期和穗分化始期各施一半。

(六)水分管理
寸水回青,回青后施用除草剂。浅水分蘖,当全田茎数达到目标穗数80%~90%时(早稻插秧后25天左右,晚稻插秧后20天左右)排水晒田,但不宜重晒。倒二叶抽出期(插秧后40~45天)停止晒田,此后保持水层至抽穗。抽穗后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不宜断水过早。

(七)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按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结合浸种做好种子处理,秧田期注意防治稻飞虱、叶蝉、稻蓟马、稻瘟病等,移栽前3天喷施送嫁药。插秧后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插秧后45天左右预防纹枯病一次。破口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水稻病虫害一般较轻,可酌情减少施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