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首白话新诗是哪首?相信你首先想到胡适的《蝴蝶》: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写这首诗的时候,胡适正坐在窗口吃饭,恰巧看到一对双飞的蝴蝶由合而分的景象。“心里颇有点感触,感触到寂寞难受。”于是诗由心发写了这首诗。
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
(胡适与韦莲司)
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但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起源也有另一种说法:
1915年,美国东部中国留学生成立了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担任文学委员。他们都是第二批庚子赔款的留学生,胡适主张作诗需要跟作文一样,用白话来写,并开始写白话诗。任鸿隽、陈衡哲、梅光迪、杨杏佛、唐钺、朱经农等同学则不赞同,还多有嘲讽。因此胡适感到孤独苦闷,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两个蝴蝶》。
现在我们看这首诗的话会觉得它的艺术性并不高,像是小学生的作品,但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胡适是倡导白话文写作的先驱,他首先用这首白话诗来破除旧诗的束缚。但不难看出胡适还没有彻底摆脱旧体的限制,虽然语言上采用白话,但格式上还是五律的格式,这个毕竟也算是胡适先生的一次尝试,要求不要太高。。
现在很多人以为《蝴蝶》是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其实并不是。
胡适的《蝴蝶》写于1916年8月23日,发表于1917年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
而第一首白话新诗应是发表于1909年5月13日的《民呼日报》,诗题《元宝歌》,署名“大风”。据查,“大风”即是于右任 (见《于右任辛亥文集》)。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的《元宝歌》比胡适的《蝴蝶》早了七年,所以《元宝歌》才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元宝歌》
——于右任
一个锭,几个命,民为轻,官为重。要好同寅,压死百姓,气的绅士,打电胡弄。问是何人作俑,樊方伯发了旧病。请看这场官司,到底官胜民胜
有学者点评说:《元宝歌》语言精炼,分行押韵,应当说是诗歌 (且题为“歌”) ;文字浅显,白话口语,应当说是白话诗;句子有三字、四字、六字、七字,长短不一,应当说是自由诗。该诗言之有物,针砭时政,情感炽烈,而且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尽管仍留有中国古诗的遗韵,但也有中国民歌的风采,应当说是一首比较好的白话新诗。
但因为历史原因,《元宝歌》并不被大家所熟识。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开始。而同年胡适发表的《蝴蝶》对白话文运动具有很深的影响,加上胡适先生的个人影响力,很多人就误以为《蝴蝶》是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包括现在许多资料都说中国的第一首白话文诗是胡适的《蝴蝶》。
但不管是于右任的《元宝歌》,还是胡适的《蝴蝶》,都是伟大的作品,它们的伟大不是诗歌的艺术成就,而是它们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时代意义,开了中国白话文诗先河,而这条灵动的河,一直在中国大地上流淌着,滋润了多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