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大寨召开“庆丰收大会”,会议结束时,陈永贵:把妇女留下

青柠谈历史 2024-10-31 22:04:33

1967年秋天,大寨山路上飘来阵阵锣鼓声。村民们披红戴花,浩浩荡荡地涌向村部大院。这是大寨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庆丰收大会",不仅因为今年的粮食产量又创新高,更因为妇女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突出贡献。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会议结束前,陈永贵却一反常态地叫住了准备离场的妇女们:"大家先别走,把妇女都留下。"这一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困惑。陈永贵为什么单独留下妇女?他究竟要宣布什么重要决定?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会议,又将给大寨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会前酝酿

1967年的农历八月,大寨的山坡上层林尽染,秋收已近尾声。这一年,大寨的农业生产形势喜人。春天时节,全村八个生产队统一安排,在七沟八梁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工程。

在前些年打好的基础上,大寨人又新修了三十多道水平梯田。这些梯田不同于以往的"三跑田",每一块都经过精心规划,既保水又保土。生产队的社员们将这些新修的梯田称为"长命田"。

这年春耕时节遇到了罕见的旱情。往年遇到这种情况,庄稼可能会减产三成。但这一年,由于新修的梯田效果显著,加上全村人齐心协力抗旱保苗,粮食产量不降反升。

在抗旱期间,妇女们的表现尤为突出。郭凤莲带领妇女突击队,肩挑手提,往返于虎头山下的水井和山顶的农田之间。一天下来,每个妇女的肩膀都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六月中旬,在陈永贵的倡议下,大寨开展了"双包"活动:男女社员分别包干不同的农活。男社员主要负责修梯田、打井、挖沟,女社员则包干了田间管理和农作物防虫等细致活计。这种分工方式充分发挥了男女社员各自的特长,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到了秋收季节,全村八个生产队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近两成。其中,郭凤莲所在的第三生产队,亩产量更是突破了四百斤,创下了大寨的历史纪录。

在准备召开庆丰收大会前的一天晚上,陈永贵召集了生产队长会议。会上,他特意强调要把表彰重点放在妇女社员身上。他说,今年的丰收,妇女们功不可没。

这次庆丰收大会的筹备工作由宋立英负责。她带领妇女们扎红花,写标语,把村部大院布置得红红火火。同时,她还根据各生产队的意见,整理出了一份表彰名单,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妇女社员。

在会议召开前的最后一天,陈永贵又单独找到宋立英,交代了一些特殊安排。这些安排的具体内容,宋立英谁也没说。但从她忙碌的身影可以看出,这次大会一定与往常不同。

二、大会召开

村部大院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八个生产队的社员们陆续赶到,个个喜气洋洋。这次大会不同以往,除了大寨本村的社员,还来了附近几个村的代表。他们都是专程来学习大寨经验的。

大院正中央搭起了一个临时台子,台子两侧挂着"庆丰收大会"的红色横幅。台下摆着几百把板凳,分两边排开。按照惯例,男女社员分开就座。但这次,宋立英特意安排妇女们坐在了靠前的位置。

上午九点整,大会正式开始。陈永贵首先宣布了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当他说到比去年增产近两成时,台下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他详细介绍了各生产队的具体产量数据,特别表扬了郭凤莲所在的第三生产队。

随后进入表彰环节。宋立英拿着名单,一个接一个地念着获奖社员的名字。这些人走上台来,每人领到一面红旗和一本笔记本。在二十名获奖社员中,妇女占了十二名,这在大寨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郭凤莲作为妇女代表上台发言。她讲述了第三生产队在抗旱保苗中的经验。特别提到了妇女突击队昼夜不停地担水浇地的事迹。她说,一次担水上山,队里年轻的李秀兰摔了一跤,膝盖都磕破了,但她马上又爬起来继续干活。

接下来是各生产队的经验交流。第五生产队的队长讲述了他们在改良土壤方面的做法。原来,他们发现妇女们平时积攒的草木灰特别适合改良酸性土壤,于是发动全队妇女收集草木灰,效果十分明显。

第七生产队的老张头分享了他们在选种育种上的心得。他特别提到,妇女们在田间管理上比男人们更细心。去年开始,他们队里的种子选育工作就全部交给了妇女们负责。

交流环节进行得热火朝天,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按照往常,这时候就该结束了。但陈永贵突然站起来,示意大家稍安勿躁。他环顾四周,目光在妇女们身上停留了片刻,然后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大家先别走,把妇女都留下。"

男社员们带着疑惑的表情陆续离开,妇女们则留在原地。宋立英看了看表,已经十一点四十分。她站在台子旁边,手里还拿着那份名单,似乎接下来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三、特殊决议

当男社员们全部离开后,陈永贵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走到台前。他先是表扬了妇女们在今年农业生产中的突出表现,接着宣布了三项特殊决议。

第一项决议是成立大寨妇女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八个生产队各选一名妇女代表组成,郭凤莲担任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全村妇女劳动力的调配,制定妇女参与生产的具体计划。陈永贵说,以后每个生产队都要有一名女副队长,专门负责妇女工作。

宋立英随即宣读了各生产队的女代表名单。除了郭凤莲,还有第二队的王桂珍、第四队的李秀兰等人。这些女代表都是在生产中表现突出的社员,平时就在队里带头干活。

第二项决议是关于培养女性技术骨干的计划。陈永贵说,县里明年要派农业技术员来大寨指导工作,村里准备选送十名妇女参加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方面。

这十个名额分配给了八个生产队,其中表现最好的第三队和第五队各得到两个名额。陈永贵特别强调,参加培训的妇女回来后要把学到的技术教给其他社员,做到"一人学习,全队受益"。

最后一项决议是建立妇女夜校。这个提议最初来自宋立英。她发现很多妇女因为要照顾家庭,白天难以参加学习。于是提出利用晚上时间办识字班和技术培训班。

陈永贵对这个提议非常支持。他当场拍板,把村部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作为夜校教室。还决定从生产队的公共积累里拿出一部分钱,购置煤油灯、黑板、粉笔等学习用具。

夜校的课程安排也在会上确定下来。每周三个晚上,其中两个晚上学习文化知识,一个晚上学习农业技术。授课老师由村里的知识青年和从县里请来的农技员担任。

会议进行到这里,已经过了午饭时间。但是妇女们都没有离开的意思,纷纷就这三项决议展开讨论。有人提出夜校能不能多开一个育儿常识班,有人建议技术培训要结合大寨的具体情况。

郭凤莲提议在领导小组下面设立若干个专门小组,比如农技组、宣传组、保育组等,让更多妇女参与进来。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就这样,一直讨论到下午两点多,会议才结束。妇女们走出村部大院时,男社员们还在地里干活。但从这一天起,大寨的妇女们知道,她们在生产队里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

四、计划实施

特殊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大寨妇女领导小组就开始了第一次工作。郭凤莲带领八名女代表,挨个生产队进行走访调查。她们要摸清每个队的妇女劳动力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在第一生产队,她们发现队里的留守妇女比较多,但参加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没有人照看孩子。郭凤莲当即提议在这个队设立托儿组,由几个年纪大的妇女轮流看管孩子,让年轻妇女能安心参加生产。

第四生产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个队的妇女们都很能干,但在农活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现象。队长总是把重活累活分给妇女干,这让许多人有意见。领导小组立即与队长沟通,重新制定了劳动分工方案。

十一月初,县里的农业技术员到了大寨。按照计划选派的十名妇女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培训。培训地点就在村部,这样学员们晚上还能回家照顾家庭。

技术员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带着学员们到地里实践。在学习土壤改良技术时,她们就在虎头山的试验田里实地操作。学员们用不同配比的肥料处理试验田,经过反复比较,找到了最适合大寨土质的配方。

妇女夜校也在十一月中旬开课了。开学第一天,就有六十多名妇女报名参加。村里特意把一间大房子改造成教室,安装了新的煤油灯,还做了不少长条凳。

夜校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周一、周三晚上学习文化知识,教识字、写算术。周五晚上是技术课,由参加培训的妇女轮流给大家讲解学到的农业技术。后来,应学员要求,又增加了一个育儿卫生课,在周日晚上上课。

为了解决年纪大的妇女学习困难的问题,夜校采用了"一帮一"的学习方法。让文化程度高的年轻妇女做"学习伙伴",课后帮助年长者复习功课。这个办法收效很好,不到一个月,很多妇女就能认识五十多个字了。

十二月初,郭凤莲召开了领导小组的第一次总结会。会上通报了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托儿组已经在三个生产队建立,共照看了二十多个孩子。技术培训班的十名学员都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术,其中五人被评为优秀学员。夜校的出勤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学习效果超出预期。

会议还讨论了明年的工作计划。准备在春耕前完成全村妇女劳动力的统一调配,组建专门的农技指导队,扩大夜校的规模。郭凤莲说,要把这些工作都做细做实,让每个妇女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次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当与会人员走出村部时,发现夜校的教室里还亮着灯。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几个妇女正在认真地练习写字。虎头山下的大寨,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处处透着忙碌和希望。

五、成果展现

次年春天,大寨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妇女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全村妇女劳动力实现了统一调配。各生产队的女社员们按照专业分工,组成了不同的生产小组。

种子选育组由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妇女负责。她们在育种大棚里精心照料着幼苗,每天记录生长情况。过去经常出现的种子发芽率低、苗期管理粗放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土壤改良组则在去年试验田的基础上,扩大了实验范围。她们把改良后的土壤技术推广到了整个虎头山的梯田。负责人王桂珍说,经过改良的土地,比往年省工省水,产量还高。

为了解决农忙时期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妇女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了"流动托儿组"的办法。托儿组跟着干活的妇女们一起转移,在田间地头搭起简易凉棚看护孩子。这样既保证了孩子有人照顾,又让更多妇女能参加生产。

夜校的成效也在这个春天显现出来。参加过夜校学习的妇女们,不但能看懂农技手册,还能写生产日记。第三生产队的李秀兰用她学到的知识,总结出了一套旱田管理经验,在全村推广开来。

四月份,县里来人视察大寨的妇女工作。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育种大棚、试验田和夜校。当看到妇女们能熟练操作农业机械,还能准确记录各项技术数据时,考察组的同志连连称赞。

五月初,春耕即将结束时,大寨妇女领导小组召开了一次现场会。会上展示了几个月来的工作成果:全村适龄妇女劳动力参与生产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夜校学员的识字量普遍超过一百字;十个专业生产小组全部建立并正常运转。

这次现场会开得很特别。会场就设在虎头山的梯田边,参会的妇女们席地而坐。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庄稼,近处是正在劳动的社员。一个个梯田上,男女社员配合默契,干得热火朝天。

郭凤莲在会上说,现在的大寨妇女,不仅会干活,还懂技术。每个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的女技术员,农活分配更加合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她特别提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去年那次特殊会议作出的三项决议。

宋立英则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决定把大寨的妇女工作经验在全县推广。下个月起,其他公社的妇女干部要陆续来大寨参观学习。她说,大寨妇女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来学习的同志。

会议结束时,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妇女们没有散去,而是拿起工具,加入到田间劳动中。远远望去,虎头山的梯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男女社员齐心协力,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为大寨的发展挥洒汗水。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