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蒋介石称他为“当代卧龙”,最终死于非命

前言: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1930年到1934年,我军在中央苏区实行了多次反“围剿”斗争,前四次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五
前言: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

1930年到1934年,我军在中央苏区实行了多次反“围剿”斗争,前四次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却遭遇失败。之后,我军被迫走上了长征路。

笔者认为,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在我军方面,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很多人坚决拒绝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他们主张红军应该以阵地战为主,放弃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他们还主张将所谓的“正规”战争置于人民战争之上,这使得红军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境地。

在国军方面,蒋介石根据“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新方针,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加强了政治宣传工作、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并对苏区进行严厉的经济封锁,要与我军打一场“政治战”、“经济战”、“立体战”。

为什么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时采用了与前几次截然不同的战略方针?

这跟一个人脱不开关系——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卧龙”的杨永泰。

“当代卧龙”杨永泰

杨永泰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卧龙”一点都不过分:

两人初识,杨永泰就帮蒋介石铲除“诸侯”,最终导致北伐中出尽风头的新桂系和冯玉祥西北军系统土崩瓦解,阎锡山也遭重创。

之后又献“万言书”,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意见,迫使我军开始走长征路。

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后,杨永泰又提出了“驱虎吞狼”的战略,帮助蒋介石将四川收归中央。

之后,他又担任了湖北省省长,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七分政治”中关于地方治理的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湖北的整体实力。

可以说,杨永泰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

蒋介石对他言听计从,而他也为国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他最终却成为了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冤魂。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在汉口码头被暗杀身亡。临死须臾,身边的工作人员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说:

“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还是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杨永泰未死,如果蒋介石依然对他信任有加,那么民国的历史是否会平添几分传奇?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卧龙”的杨永泰。

“消藩”

杨永泰,原名杨承泰,字鬯卿(畅卿),1880年出生于广东高州大井镇大坡山村。

1897年,17岁的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高中榜首,成了秀才。不过,在发榜的时候,由于他人的失误,将他的名字“杨承泰”写成了“杨永泰”,之后他就一直沿用“杨永泰”这个名字。

在科举被废以后,他通过报纸传媒迅速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借此步入了政治舞台。

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但后来离开了孙中山加入了政学会,先后出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广东省省长。但他在北洋军阀、孙中山、西南军阀之间“反复横跳”,最终落得个谁都不待见的下场。

随着政学会的风消云散,他也只好蛰居上海,过起了“寓公”生活。

他时常感叹自己有奇才而无处施展,为未逢“明主”而黯然神伤。

1928年,让他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有了。在他的好友熊式辉和黄郛的引荐下,杨永泰结识了蒋介石。

黄郛是这么评价杨永泰的:

“杨畅卿(杨永泰字畅卿)是一位奇才,他广博的学识和智慧足以辅佐治理国家。在各个领域,我所能做到的,杨畅卿都能胜任,而他所能做到的,有时甚至超过了我。对于国家大计,我希望你能与杨畅卿商讨,共同找出解决之道。”

1929年,杨永泰向蒋介石献出了第一计。

针对1929年初中国的四大强藩的不同特点,杨永泰提出了新的整体解决方案:

因为李宗仁和白崇禧反对蒋介石非常积极,几个人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所以,必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他们的第四集团军;

因为冯玉祥的部队战力很强,但他的经济很弱,所以要以经济手段解决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

因为阎锡山在政治、经济领域都很强,但是阎锡山的军事力量薄弱,而且阎锡山的政治声望不够,所以可以以政治手段解决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

因为张学良部远在东北,且内外都有矛盾冲突,所以可以以外交手段解决张学良的东北军;

最终,除了张学良的东北军没有受太大的影响,新桂系、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都遭受了重创,蒋介石铲除各路“诸侯”的目的因此达成。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消藩”目的达成以后,蒋介石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央苏区的红军。

他本以为对付红军也可以像对付军阀一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将红军消灭。但是,三次“围剿”却均以失败而告终,而且第三次“围剿”还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

在第四次“围剿”发动之时,杨永泰献上“万言书”,提出了关于“剿共”方针的第二计。

杨永泰认为,红军与其他军阀迥然不同,他们是一支真正的“党军”,他们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严。红军的最大特点是实行政治建军、思想建军,将士与民众紧密结合,因此必须采取全新的系统性策略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他说:

对于共党,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忧,但共党与匪区民众结成同盟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地方官吏的风气日益恶化,导致民众成为共党可利用的对象。

我的新策略是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战略。

所谓七分政治,在于我等,意味着加强对匪区民众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宣传,澄清政府的廉洁形象,努力消除土豪恶霸对农村的横行乡里。我们要对那些贫困的民众提供救济,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使”匪区“民众脱离共党的影响,不再受其左右。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剿共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所谓三分军事,是指在推行上述政策的同时,大力派遣军队对匪区共党进行严厉的围剿,确保没有留下后患。同时对于那些投降的共党成员,我们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剿抚并施。

我认为,只要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将军事剿共转变为政治剿共,不到一年就会初见成效。

虽然第四次“围剿”依然失败,但蒋介石认为这是之前的前置工作没有做好,杨永泰的建议还是非常有见地的。所以,他随后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杨永泰的方案确实让我军没有预料到,再加上我军内部的对敌政策也出现了错误,最终,我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了,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走长征路。

怪不到蒋介石非常看重冈村宁次,原来囚笼政策国民党早就干过了,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另外,史学专家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因为在红军开始走长征路的时候,连中央都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但是杨永泰却判断红军会过湖南,入云贵,穿过金沙江,渡大渡河,从川西北上,这与后来红军的长征路线高度雷同!

杨永泰这么厉害?

杨永泰死于非命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经汉关乘专用轮渡码头准备回武昌时,突然冲出一个刺客,向其连开数枪,杨永泰应声而倒。

蒋介石得知杨永泰被刺杀后十分震惊,要求严查凶手。

案件的侦破很顺利,在西安事变之后不久,凶手陈燮起(真名谭戎轩)就被抓到了。据他交代,他是受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指使。

最终,刘庐隐被捕,判了十年有期徒刑。

刘庐隐为什么要杀他?

其实这是杨永泰代表的政学系与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系的派系相争的结果。因为杨永泰深受蒋介石信任,他的权利越来越大,对其他派系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有很多人想要除掉杨永泰。

不过,杨永泰的死还有别的说法。

据戴笠的调查,此案更像是一个自发的所谓爱国青年组织“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所为。

这些爱国青年对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外交政策极为不满,所以他们想要刺杀黄郛、张群、杨永泰等人,还真让他们找到了机会。

结语

不管怎么说,杨永泰死了。

之后,蒋介石身边再无这样的能人。

他的决策屡屡出现错误,最终退守台湾。

虽然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但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能够再回大陆。

评论列表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
2023-09-17 13:08
杨永泰一人可以当汉三杰,蒋介石没有重用他可以,他是王佐之才。蒋介石把他放到地方真的是愚蠢!蒋介石要让他当参谋总长,或者是行政院院长或者是行政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