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兵” 这一说法最早出自《荀子・议兵》,书中提到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鸣金收兵的“金”,指的是是由铜制成的乐器,名为铜钲。
在古代,青铜出现较早且被广泛利用,例如西周的青铜器就闻名于世。
钲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钟但比钟狭长,上方有柄可悬挂,敲击时发出清脆声响,穿透力强。
春秋战国时期,战场上没有现代通讯设备,声音传播成为传达指令的重要方式。
钲因其独特的声音特点开始被军队采用,用于整肃士兵步伐,后来逐渐演变成敲击命令士兵收兵的信号。
随着时间推移和军事制度演进,鸣金收兵的方式在各朝代不断完善,成为古代战场上独特而重要的信号。
鸣金背后的谋略与智慧在古代战场上,胜利的诱惑常常让士兵们难以自拔。
当敌军开始溃败时,士兵们很容易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继续追击。
然而,过度追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追击过远会导致己方阵形混乱,士兵们分散开来,战斗力大大减弱。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当己方阵型混乱时,就容易被敌方抓住机会,从侧翼或后方进行攻击,陷入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过度追击可能会使己方陷入敌方的反包围之中。
古代战争中,很多将领都会故意示弱,引诱敌方追击,然后在合适的地点设下埋伏,等待敌军进入包围圈。
鸣金声的响起,就是为了及时制止士兵们的过度追击,保持己方阵形的完整,避免被敌方反制。
在敌强我弱或双方处于僵持状态时,鸣金收兵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敌方实力强大时,继续战斗可能会导致己方遭受重大损失。
此时,鸣金可以让己方在损失较小的情况下暂时收兵,保存实力。
例如,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在面对项羽的强大攻势时选择鸣金收兵,保存了有生力量,为后来的反击奠定了基础。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战争的消耗巨大,继续战斗可能会使双方都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
鸣金收兵可以让己方得到喘息的机会,重新调整战略,为后续战斗积蓄力量。
同时,也可以观察敌方的动向,寻找敌方的弱点,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
有时候,鸣金并不意味着撤退,而是为了重新调整阵型或调动兵力。
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兵力部署可能会出现问题。当战场局势不明朗时,鸣金可以迅速让士兵撤回,重新评估局势,制定新的战略。
例如据《三国志》中记载,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周瑜在战斗中发现己方兵力部署存在问题,便果断鸣金收兵,重新调整阵型,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此外,鸣金还可以用于调动兵力。
当需要将一部分兵力调到其他战场或者执行其他任务时,鸣金可以让士兵撤回,然后进行兵力的重新分配。
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战场上的变化,提高己方的战斗力。
在某些战术中,鸣金还可以作为佯攻的一部分,用于迷惑敌军。
士兵听到鸣金后,迅速撤退,诱使敌军追击,继而在埋伏的地点进行反击,这种战术在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中,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先让齐军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然后在魏军回援的路上设下埋伏。
当魏军追击齐军时,齐军鸣金撤退,魏军以为齐军战败,纷纷追击,结果陷入了齐军的埋伏圈,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外,鸣金还可以用于掩护撤退。
当己方需要撤退时,可以先鸣金,让一部分士兵假装撤退,吸引敌方的注意力,然后主力部队趁机撤离战场。
这样可以减少撤退时的损失,确保己方的安全。
执行之难在古代战场上,鸣金虽然是重要的指挥方式,但执行起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士兵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往往血脉贲张,有时会无视鸣金声继续追击,从而导致队伍溃散或陷入敌方圈套。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隋末时期王世充获得东都兵马后,在洛北打败了李密,便驻扎在巩县北面。
之后,王世充命令各军分别搭设浮桥渡洛河向李密进攻,先搭好桥的军队率先发起了攻击,导致各军前后行动不一致。
为了让大军统一行动,王世充便鸣金收兵。
然而,此时先行渡河的士兵们早就杀红了眼,没有听从收兵的指令,继续作战。但未渡河的士兵选择听从将令原地待命,这就导致了李密在正面战场上的优势。
虽然虎贲郎将王辩带领少量士兵突破了李密军外层营墙,引起李密军营之中一片惊恐混乱,即将溃败。
但李密很快发现王世充的大军并未全部渡河,于是趁机带领敢死队反攻,先头部队由于人数劣势顿时溃退。
败军争相过浮桥,落水淹死了一万多人,同时也极大打击了未渡河士兵的士气,大军陷入混乱,很快就被李密渡河击溃,王世充只保得自己脱身,洛北各军全线崩溃。
鸣金能否顺利执行,实际上是对士兵纪律性和忠诚度的严格考验。
那些能够严格执行鸣金号令的军队,往往展现出高度的纪律性和对指挥官的忠诚。
他们明白,战场上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一时的冲动和勇气,更需要整体的协作和服从指挥。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性格各异,要让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瞬间停止并执行撤退命令并非易事。
然而,只有那些能够克服自身冲动,严格遵守军令的士兵,才能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并为军队的胜利贡献力量。
而那些无视鸣金声的士兵,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还可能危及整个军队的命运。
写在最后鸣金收兵这一古老的军事指挥方式,是古代战争智慧的结晶。它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时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鸣金收兵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撤退信号,更是一种战略决策的体现。
指挥官通过鸣金来调整阵型、保存实力、防止过度追击,甚至进行佯攻和掩护撤退。
而士兵们则需要在激烈的战斗中迅速做出反应,严格遵守军令,展现出高度的纪律性和忠诚度。
这种古代的军事指挥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研究和战争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战争中要注重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强调士兵的纪律性和忠诚度。
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武备志·军资乘》;《荀子·议兵》